經驗
汀洲新村6號樓下的一圈綠化去除,是否會影響整個小區的綠化效果?
實際上,無論是海都記者所見,還是居民反饋,都認為該小區的總體綠化還不錯。泉淮社區下轄的汀洲新村和大淮新村兩個小區,建成至今已有25年。居民王大姐說:“雖然比不上那些新建的高檔小區,但和周邊差不多時間的小區比,我們小區的綠化有‘檔次’多了。”這與社區居委會重視小區綠化有關。
不僅如此,記者從泉州市考評中心推薦的綠化較好的市區住宅小區中,選取了位于泉州西湖邊的中駿西湖一號,與位于晉江入海口處的海景國際花園進行走訪。這兩個小區的綠化堪比花園,小區綠化的負責人也有一套自己的綠化心得。
老舊小區:
“保樹”省地發動居民搞綠化
“小區老舊、社區資金相對困難,但綠化也可以考慮輕重緩急。最主要的一點是要‘保樹’,樹木對地表面積占用不大,但是綠化效果很好。”在林志忍的指點下,海都記者發現,泉淮社區內的樹木長得高、胸徑大,樓間空地則鋪了滲水磚,其間種有草,車位則大多規劃在了樹間。“這些芒果樹樹齡普遍超過20年,大多都是小區剛建成時種下的。這種樹成才后,基本就不需要打理了,省下了一筆綠化養護費。
海都記者還發現,小區內幾處重要路口的綠化帶內有喬木、灌木等多種綠植,很有層次。對此,林志忍介紹:“我們把‘美麗社區’改造的一部分資金,花在了重點路口的綠化上。這些2012年以來新建的景觀綠化帶,一共有200多平方米,是專門請來綠化公司設計施工的,再算上幾套石桌椅,總共耗資約8萬元。”因為設計施工科學,目前這些綠化帶的日常養護只由社區一名聯防隊員兼職,養護費用即該隊員每月的三四百元工資。
走訪中,幾處景觀綠化帶旁的盆栽讓海都記者頗為好奇,一問才知道,原來這都是綠化帶建成后,小區內熱衷“舞花弄草”的居民們搬來的。“一個角落綠起來了,就會有更多的綠色聚集而來。”林志忍說。
從綠化帶吸引居民們的盆栽這一例子中,他還想出一個新點子:立體綠化。“老小區的老人多,我們準備成立一個興趣小組,由社區出資買苗,居民根據設計好的綠化景觀,在各自的陽臺、天臺和樓梯間種植一些草本、藤本植物,平時養護就由居民來打理。這樣,社區只需花較少的錢,就能起到很好的綠化效果,小區個別不適合種樹的角落,也因為立體綠化不再呈現出‘灰色’了。”
新小區:整體規劃養護外包定期檢查
西湖一號小區綠化
走進海景國際花園,小區內的主打是高大喬木香樟,水系旁多種植柳樹。農學出身的郭經理負責小區內綠化多年,他認為,小區綠化應有取舍,選擇主打品種,其他樹種應以搭配、裝飾為輔,不應喧賓奪主,這樣才能使香樟樹的優勢最大化,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景。
另外,海景國際的綠化率高達45%以上,綠化是為了美觀,但更要因地制宜。因為小區近海,土壤沙化,考慮到防風固沙,小區路邊原本種的是高山榕。可是高山榕根系太發達,害怕影響到地基,因此在2008年時換成了香樟樹。
中駿西湖一號坐落在西湖邊,家住4號樓的吳阿姨卻覺得小區里的綠化不比西湖的差。何來此言?獨具匠心的規劃,傾聽業主聲音,再加上專業的養護,這就是小區物業王經理的小區綠化管理經驗。
王經理認為,小區綠化主要是要強調總規劃,有確定的整體風格。比如,小區南北兩區高低搭配層次分明,北區趨于原始,回歸森林狀態,兩區風格不同但是整體展現巴厘島風韻。而小區內的綠化外包給專業的綠化公司養護,為了保證綠化水準,設有考評機制,物業也會定期抽查檢查。(海都記者 涂傳之 田米 見習記者 喻蘭 夏鵬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