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悲傷的故事 都有溫暖結局
一個掌上公益平臺的手機頁面
2.4億元,2500多萬次捐助。截至昨日,這是騰訊公益網上募捐平臺的成績。同樣,在支付寶的愛心捐贈平臺,累計捐助1億多次,也累計捐款2億多元。
網上公益,簡單地說,就是希望用網友的力量,讓眾多悲傷的故事能以溫暖作結。
這幾年以來,網站、微信以及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正在不斷匯聚細小愛心。用指尖行善,無論是傳播速度,還是募款效率,都顛覆了傳統公益募捐模式。
這也產生資金規范、捐款監督等問題。對于本地的慈善公益組織來說,如何介入也是新問題。
發動網友捐款 要講好故事找對人
這次支持妞妞的騰訊公益,是國內較早推出的“指尖上的公益”。
騰訊公益福建地區工作人員李文凱介紹,樂捐是騰訊推出的公益自助平臺,“網友求助,公益組織認領,在線籌款”。
去年10月,微信添加“騰訊公益”;同樣的設置,在支付寶也有,都提供若干個備捐項目。公募機構發布項目經確認后,可直接進入募款階段。非公募機構或個人發布的項目,部分會被否決。
業內人士說,“指尖上的公益,其實是網絡公益的延伸,只是手機傳播信息和支付更方便”。
對于騰訊公益來說,以下幾類項目更易獲得公募機構支持:被媒體報道過的、創新型的、至少1家信譽度高的公益機構正式推薦的、16歲以下貧困家庭的大病兒童救助的。今年7月,湖北當地都市報報道“1斤半早產兒求生”,當事記者發起項目,由中華兒慈會提供公募支持,“騰訊公益”推送該項目,3天募到54萬元。
當然,也不是發到網上就有錢,還需要做很多事情。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首要是“講好故事找對人”,觸動網友愛心;還要再找推廣渠道,如報紙和電視,設法讓更多人關注。
公募基金支持 防求助者一夜暴富
非公募機構或個人若想在樂捐平臺發布募捐,則需獲得某個公募機構的支持。
廈門市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夏軍認為,網絡平臺吸引捐款人群,公募組織提供募捐資質,傳統公益和網絡公益在此實現互補。
和公布個人賬號不同,騰訊公益給出新的規范:先估算相對合適的額度,再經公募機構審核。今年3月,后臺系統升級,能對達到預設值的捐款及時作結,防止求助者一夜暴富。
郭美美事件后,以紅十字會為代表的傳統慈善基金會受到質疑,募捐力度明顯下降。而對于騰訊公益和支付寶愛心捐贈等平臺,都有多家公募機構支持,公布善款使用情況,每個捐款者都可查到自己的錢被用到哪里。還有富余的善款也將留在公募組織,用于其他救助。
“現在網民參與公益的積極性高,原先很多公益組織拿著箱子在馬路上募捐,現在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加入網絡平臺,這是慈善事業的發展趨勢。”一位業內人士說,目前福建也有1家公募機構在騰訊公益平臺注冊登記。
夏軍教授稱,無論是網絡公益平臺,還是傳統慈善組織,公信力和公開透明的運行制度都是基石,網絡公益平臺尤應如此,才能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