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味跳水兔 燜出兒時川香年
四川人的年味里,少不了臘(辣)味。
小時候的她,過年串門時,最期待“跳水兔”這道菜。來泉州19年了,還買了房,成了新泉州人,“現在,我也學會這道菜,可吃到嘴里總覺得沒媽媽做的好吃,先生說‘少了鄉味和年味’”。
掌勺人:鄭玉蕾,四川內江人
【美味】
離家19年 學會做川味跳水兔
鄭玉蕾圍著圍裙在廚房里切臘腸,手法嫻熟。她打開冰箱,讓我們參觀,里面塞滿各種臘味,臘豬頭肉、臘腸、臘雞、臘鴨、臘魚、臘兔,正如她說的“四川人無所不臘(辣)”。她的母親每隔兩月,就會給她寄一些臘味,十年如此。她1996年來泉州工作,認識了丈夫后,兩人一起奮斗。因兩人經營酒業,過年時恰是忙時,他倆多年沒能回四川過年。
直到2014年春節,成為家庭主婦的她終于回家過年。簡單的三口之家,媽媽寄來臘味多,無法及時消化。在“抗議”無效后,她干脆添置一臺冰箱專門用來儲存這些食物,這臺冰箱被她稱為“媽媽的愛”。
腌制30分鐘的兔肉,一盤泡姜末和泡辣椒末,一盤豆瓣醬,依次在調理臺上擺開。
“刺啦”一聲,泡姜、泡辣椒、花椒齊齊在炒鍋里翻滾著,醬油、料酒、水、豆瓣醬下鍋后,等待醬汁的沸騰;沸騰后,倒進兔肉,小火燜好后,出鍋。末了,她不忘在兔肉上點綴些芹菜葉,翠綠的葉間藏著白嫩的兔肉,翠綠又與火紅的醬汁形成鮮明對比,增加食欲。
剛上桌的菜,又辣又燙,她可管不了那么多。夾一口往嘴塞,燙到嘴也要忍著吞下去,小嘴辣得紅腫,鼻涕眼淚一起流,她還要撒嬌從哥哥姐姐碗里蹭一塊來吃。后來多年未回家,跳水兔更成了她心中年味代表。去年回家,她終于又吃到媽媽煮的跳水兔,媽媽夾了一塊放進小碟遞給她,她看著兔肉,眼淚流出來。“缺席了十幾年的團圓飯,終于圓了,”她低下頭,揩去淚水,“現在,我也學會這道菜,可吃到嘴里總覺得沒媽媽做的好吃,先生說‘少了鄉味和年味’。”
【趣味】
看媽媽準備臘味 初一早上吃湯圓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看媽媽準備臘味了。”每年進入立冬后,在她的家鄉,每戶人家都開始進入備年貨時段,灌香腸、做臘味是重頭戲。整個臘月,家家戶戶陽臺上、院子里掛滿香腸,遠遠看過去,紅彤彤的,跟鞭炮一樣。“初一早上湯圓圓。”鄭玉蕾老家在內江市,這里的冬天,人們通常在薄霧蒙蒙的清晨中醒來。初一早晨,每人面前一個小碗,熱騰騰地冒著氣,里面總躺著雪白剔透的湯圓。
【品味】
成了新泉州人 但給父母的陪伴不能少
現在,40歲的鄭玉蕾已在泉州買了房,兒子在泉州五中上學,“我是一名新泉州人,這里的一切我很適應,我挺喜歡這里”。她說,那些沒回家過年的時候,她的泉州朋友會邀請她一起過年。
她也能做不少泉州本地菜,如炒米粉、米粉湯、水丸湯、海蠣煎。說起這些菜的做法,她的話里含油帶汁,攜帶著酸甜苦辣,沿著一個個有名小吃店,如群眾牛肉館等,攀爬到四面八方,形成一幅泉州美味地圖。每年初七,一家三口會去關帝廟或承天寺拜拜。天氣晴好,一家人會去爬爬清源山。“泉州過年年味不濃,就是街上逛街的人多了些,因為外面打拼的人回來了嘛!”她笑容里帶些苦澀。她說,先生告訴她:即使把金山銀山送給父母,都不如回家陪伴父母。今年,當她問先生是否要回家,他就說一個字:“回”。
鄭家私房跳水兔這樣做:
備料:兔肉,鹽,私家泡辣椒和泡生姜,私家豆瓣醬,味精,料酒
私家秘籍:1.腌制兔肉里,記得放幾片生姜,可以去腥味;2.等醬汁沸騰后,把兔肉倒進去,等再次沸騰后,立刻轉小火,用小火燜3分鐘立刻出鍋。這樣能保證兔肉滑嫩可口。
【征集令】
一入臘月始忙年。
寒冬,裹挾了城市,但臘月,叩響了心門,串起了天南地北的年味。
這年味,是潛藏在家的味道,是嘴邊悠長的美味,是記憶中的特色年俗,是一張全家福里的笑與樂,更是豐足的年夜飯菜單。無論塞北,還是江南,穿行在歲末的年味總會伴你左右,越來越濃。
海都報推出“十二道年味”2015春節特別策劃,“串燒”不同省份的12家庭年味,為你的春節送上一份特別的年味大餐。那么,問題來了:城市一隅,你家的年味是什么樣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可以發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微信關注“海峽都市報大泉州”,或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端”出你家的年味。我們將從中選出特色年味故事,拼出一份“年味地圖”,和你一起歡喜奔年去。(海都記者 林繼學 花蕾 田米 文/圖 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