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1日訊 海都春節特別策劃“十二道年味”推出幾天來,不少熱心讀者在品鑒各地年味之余,也津津樂道起自家熱騰騰的年味。
不論是一個吃貨的年味獨白,還是異鄉客的歸心年味,都是中國年里獨特的篇章。
這不,我們特從中選出,以饗更多市民,為您的羊羊得意年添點樂子。
當然,看完這些溫熱的文字,不知您心間嘴邊是否也泛起了家鄉的年味?
聊聊解鄉愁。我們期待,您能通過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或者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與我們分享,那份停駐在您心底惦念的年味。
漳州網友“ziputi”
甜蜜的“斗智”:
看老媽蒸甜糯紅糖年糕 就為吃到第一口
記憶中的年味,是甜甜的、糯糯的紅糖年糕。從記事起,每年臘月二十七八,就守在灶膛邊,美其名曰幫忙燒火,實則是為了搶先嘗到新鮮出爐的第一口年糕。
一直到上大學時,才知道,紅糖年糕居然是閩南特有的年味。來自天南海北的同學,分吃著我從漳州帶到杭州的年糕,還念念不忘交代“明年還要帶”,有的還出主意“可以加點桂花哦”。
過年,于孩童,總是歡天喜地的。而我的歡天喜地,是從蒸年糕那天開始的。年糕一般要蒸一天,但小孩總是好奇、心急,隨時都會蹦出個問題來。哈哈,老媽總是怕我的“童言無忌”會破壞她的年糕大計,只好想著法子少讓我發問,或者干脆把我支開。想來,那也是一場甜蜜的“斗智”,為了這年味。
山東呂先生
飄雪的年節:
門外天寒地凍,室內溫暖如春 大紅燈籠高高掛
前年,當我提著沉重的行李,帶著一年的掛念踏進家門時,母親正佝僂著瘦弱的身子,在灶前蒸年糕。母親看到我,笑容堆上布滿皺紋的臉龐,母親老了,年味兒濃了。
冬季,是北方農村最清閑的季節,忙活了一年的莊稼人卻也閑不住,忙年成為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首民謠道出了北方的傳統年俗。從記事起,每年父母都遵循這套忙年的程式忙東忙西。
前年,臘月二十七,一大早,父親便將一口大鍋支在院子前,準備宰殺一頭大肥豬。他叫上村里兩三戶人家共同分享一頭肥豬,村里人叫做“團份子”。母親更是閑不下來,發面蒸饅頭、炸肉煮肉,常常是忙得腰酸腿痛。
北方的年味兒離不開雪的襯托,母親常念道,“有雪,有寒冷才有過年的氣氛”。終于下雪了,潔白的雪花在深夜悄無聲息地潛入,將周圍的灰與黑還有枯黃覆蓋。窗外天寒地凍,點了火爐的室內卻是溫暖如春,盆栽的迎春梅也被欺騙了,早早地長出了嫩黃的花蕾。一場大雪過后,除夕也就到了。除夕上午,我和弟弟貼起喜慶的對聯,掛起大紅燈籠。下午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過年的餐桌上是少不了餃子的,母親和面,父親搟皮兒,弟弟和弟媳忙著將調好的餡兒包進面皮里,邊忙著手里的活兒邊聊著家常,我抱著小侄子在看熱鬧。
陜西網友@霧失樓臺
古都的印記:
“三十米飯,初一餃子” 我和哥哥搶吃羊肉蘿卜餃子
對于每一個漂泊異鄉的人來說,也許進了臘月就想回家了。
過年準備吃食更是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對于食物的記憶總是綿長的。
我生在陜西一個普通的小城,高中時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定居西安。在我頑固的記憶里,故鄉始終是那個小城,西安的年味總是寡淡些。即便如此,搬來西安后,家里始終保持著“三十米飯,初一餃子”的習慣。媽媽常嘆:電飯煲做米飯沒鍋巴,一點年味都沒。小時候,每年三十,媽媽特意用蜂窩煤燒飯,米飯在鍋底結成厚厚的鍋巴。等到正月十五后,把風干鍋巴用紅油一炸,又脆又酥。老人們說,鍋巴越厚寓意來年的五谷豐登。串門時,自家鍋巴的厚度成為主婦們夸耀的資本。
初一早上,我、哥哥和奶奶裹著被子賴在床上,對著小窗呵氣成霜。直到廚房傳來一陣羊肉香,我和哥哥默契對視一眼,爭相跳下床,奔著廚房去,哥哥總能先一步挑個大碗,然后看著我撅起的嘴,一臉不舍地把大碗遞給我。透過氤氳白氣,里面躺著至少16個碩大的羊肉蘿卜餡餃子,上面細細碎碎撒了一層翠綠的蒜苗沫,幾滴金色香油藏在翠綠間,讓人胃口大開。爭搶的游戲玩了很多年。去年過年沒回家,初一早上哥哥打來電話說:“丫頭,這么多年,我終于吃到大碗了。”(海都記者 林繼學)
掃描二維碼,關注海峽都市報大泉州,秀出你家的年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