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2日訊 “瓜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昨天,一位北方網友在微博上這么感慨道。
在北方,昨天這臘月二十三正是小年;在南方,小年得推后一天。
而海都見報的這些年夜菜肴,多是以慢燉著稱的,如臘肉火鍋、剁椒魚等。爐子上小火煨煮的各種食物,慢慢地散出香氣,等到整個屋子彌漫那個味道的時候,年就近了。同時,更多的熱情和年味在微信和微博上持續發酵。我們特從中選出幾位網友的年味文字并分享在報上,讓舌尖的游離,撫慰對家鄉的眷戀。
我們繼續期待,您能通過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或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與我們分享,那份游走在你舌尖的年味,縈繞你心頭的鄉愁。
網友@一束梨花壓海棠
復雜的口彩:
配合爺爺的習慣,背過年食物口彩
作為一枚吃貨,每逢過年,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因為爸爸是北方人,媽媽是南方人,由于爸爸的工作原因,家人先后在北方、南方住過很長時間,年夜飯上我家菜肴則是南北融合七拼八湊。有豬肉大蔥餡的餃子,有八個涼菜八個熱菜,口味則是有甜有咸,如,黃澄澄的臘鴨、紅得發亮的東莞臘腸、椰汁黃糖年糕、筋道十足的魚丸、雪白的蘿卜糕等。等等,先讓我擦擦口水。
我爺爺是老北京人,過年特講究討個口彩,希望新年能諸事順遂,于是鍋里的雞蛋餃子叫“金元寶”,小鴿蛋叫“銀元寶”,整個蹄髈叫“一團和氣”,雞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小時候,為這個口彩,我沒少和爺爺理論。記得有年年夜飯,爺爺想吃個雞爪,但菜擱得遠,他夠不著,對我說,“我要平步青云”。“您老都退休了,沒機會了。”我應道。爺爺大腿一拍,“我說的是盤子里的平步青云”。爺爺很講究,就是不說“雞爪”兩個字。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這才把盛放雞爪的盤子遞給爺爺。為這,我背上挨了爸爸一巴掌。從那以后,這些過年口彩我記得特清楚。
網友@紅毛草
幸福的回憶:
旁觀媽媽做鹵味,再偷偷吃上兩口
我的家鄉河南開封,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戶戶開始大量添置年貨。買來的粉條和肉全部掛在墻上,豆腐干放在陰處等待變得更硬些,做成鹵味。藕、菠菜在塑料袋里扎好。臘月二十六清晨起來就開始下鍋,炸豆腐、魚塊、雞塊、羊肉、藕合、丸子,各種炸。待客的時候,它們被擺在小碗里,在蒸籠里蒸透,俗稱“扣碗”。一般的客人會擺四個扣碗,兩葷兩素;尊貴客人,譬如親家,會擺八個,四葷四素。那幾天,每家都忙著殺雞剖魚洗菜曬菜、蒸饅頭包餃子,我們家有自己曬干的棗子,會在饅頭兩頭塞上幾個,蒸出來就是所謂的“灶卷兒”。親戚串門時,如果客人餓了,就先熱幾個饅頭啥的,填填肚子。
小時候過年的幸福就是一件新衣,滿滿一碗肉的扣碗,吃上一根甜甘蔗,當然還有長輩給的壓歲錢。每次長輩給壓歲錢時,我內心早就沸騰得開花了,可表面上卻要裝出一副不好意思要的模樣,難受極了。這樣來回禮讓兩次,等長輩第三次把壓歲錢遞給我時,我才能收下。這規矩是媽媽教給我的,說這叫“知禮節,懂禮貌”,她也不知規矩是怎么傳下來的。
最開心的事是,當媽媽制作鹵味時,我站在一旁觀看。趁媽媽不注意偷吃兩口,那是最幸福不過的事情了。有時,媽媽做白煮羊肉,沒有放鹽,我直接撕掉一塊塞進嘴里,現在想起來就覺得油膩,可我當時只覺得滿口肉香,再配上饅頭,簡直無與倫比。現在,再也尋不到這味了。
印尼千層糕 一層一祝福
昨天,在泉州洛江區雙陽街道,一群印尼歸僑,圍著圓桌,呷一口香茗,品一口糕點,在正月新春里,愜意地甜蜜著。走進黃秀云的家中,不大的屋子里,彌漫著濃濃的蛋香,烤箱中散發的熱氣,讓這份甜膩更加充實可感。熱氣中,一盤盤千層糕和黑年糕,正在生成。這異域風味,在泉州的春節里,也成了厝邊爭相搶買的熱銷品。
美味糕點、沙嗲燒烤等各種茶點,都是印尼風味
家庭名片 7
掌勺人:黃秀云,印尼歸僑 年節美食:千層糕、黑年糕
黃秀云這么做千層糕:
煉奶、蛋、面粉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均勻攪拌。蛋漿要打半小時,烤制過程則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薄薄的蛋漿,在容器中一層層均勻鋪開,鋪好再放進烤箱,周而復始,一連十幾個輪回。一個小小的千層糕,需要耗時兩個多小時。而切開的千層糕,橫切面是一層層的堆疊,口感綿密。
【美味】
印尼千層糕 代代傳承受歡迎
1962年出生的阿云,是歸國華僑的子女。年過五旬的阿云,微微發福,雖在印尼長期生活,但阿云父母仍講著地道的同安閩南話。
站在烤箱前,阿云正忙著烤印尼千層糕。她說,在泉州,春節厝邊走親訪友時,都喜歡拿千層糕做伴手禮,所以成了熱銷品,會大量做。而在印尼當地的華人,過春節基本還都習慣按各自家鄉的年俗過節。
“手藝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地道的印尼風味千層糕比較甜,也比較油,現在做了少糖少油的健康改良。”
在開飯店前,阿云和其他歸僑和歸僑子女一樣,為了偶爾回味印尼風味,家家都會做千層糕,全家一起吃。現在做的人少了,手藝地道的阿云千層糕,便開始遠近聞名。如今,阿云制作的糕點,不僅吸引著石獅、晉江、惠安多地的厝邊前來嘗鮮,更是通過網絡,賣到了全國各地。
印尼味的沙嗲燒烤
【趣味】
印尼華人過春節 舞龍舞獅搶紅包
和阿云不同,鄰居紀貴興在印尼出生成長。
紀貴興說,爺爺帶著父親去印尼時,還梳著長辮子,在印尼當地,以討海為生。得益于勤勞敢拼,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年的春節,都操辦得尤為熱鬧。回國多年,59歲的紀貴興,仍懷念著長輩口中的印尼華人春節。“在印尼過春節,華人都會舞龍舞獅。”舞獅前,先將紅包高高掛起,紅獅子和黑獅子相互“抗衡”,一起搶奪高處的紅包。奪得紅包,既是對舞獅人犒賞,也是討個好彩頭。紀貴興說,回國伊始,印尼歸僑在過春節時,仍會組織舞獅表演,但隨著舞獅藝人的老去,這一傳統,已難再現。“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說到這,紀貴興的眼神黯淡了許多。
雖然沒有在印尼出生長大,但阿云也從長輩口中回憶著印尼的華人春節。阿云說,當時和他們長輩一起聚集在印尼的,大多是安溪老鄉。每年的正月初六,是祖師公的生日。那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廟里拜見祖師公。而如今,這樣的盛況,阿云只能從父母和公婆的回憶中慢慢回味。
【品味】
一家人在一起 每天都是過年
卷翹濃密的睫毛,略顯棕色的皮膚,阿云的孫女和大兒子,給人一種猶到異國之感。
與阿云不同,阿云兒子說著泉州口音的閩南話,還娶了晉江的媳婦。雖然長得像印尼人,但阿云的兒子,對于父輩和爺爺奶奶口中的印尼生活,已然十分陌生。雖不曾踏過那片土地,阿云的兩個兒子卻繼承了母親阿云的好廚藝,做著一手地道的印尼菜。“很多吃過印尼當地菜的人,都說我們做的比當地的還好吃”,阿云笑著說。
阿云家還在印尼的親戚,偶爾會回來探親,但大家伙齊聚一起,圍桌吃飯的機會少之又少。不過,讓阿云欣慰和開心的是,開了飯店后,一家人每天都一起工作和生活,這于她而言,再幸福不過。因為,年的概念已不是特定的某一天了,而是每天都吃團圓飯,每年都是團圓年。(海都記者 花蕾 劉淑清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