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爐姜母鴨 記憶中媽媽的味道
再過2天,65歲的施孝忠要背起行囊,準備回家了。
老施來泉州七八年了,在泉州市區開了家牛肉面店。他的老家在臺灣臺南,現居臺北,但他的祖籍在石獅衙口。對老施來說,家的距離,僅僅就是一道淺淺的海峽。
而老施最想念的,便是母親在世時,逢年必做的炒米粉。簡單的配方,好吃得經久不忘,“媽媽的廚藝在每個小孩的心里都是最好的!”老施說,現在雖然他再也嘗不到媽媽味道的炒米粉了,但年還是一定要回家過的。說起臺灣家庭年夜飯的特色菜,其實和閩南差不多,他首推的是臺灣風味的炒米粉和姜母鴨。
家庭名片 10
掌勺人:施孝忠 臺灣臺南人 年夜飯:炒米粉、姜母鴨
臺灣人施孝忠(左2)和泉州的員工就像一家人,提前過個年
【美味】 年飯主菜姜母鴨誘味蕾
老施一個人在泉州生活工作,平均每兩月就飛一趟臺北和妻兒團聚。在泉州時,他店里的員工就成了他的親人。馬上過年了,老施盤算著15日就不開店了,但臨走前,他要和這邊的親人一起吃一頓像樣的團圓飯。
昨天下午,老施想好了晚上要做的菜后,一個人到市場精挑細選各類食材,到了晚上七八點,等店里的客人稀了,他就親自下廚。老施的廚藝好得不得了,新鮮的食材在鍋里翻來覆去,小小的廚房頓時芳香四溢。
“小時候,我母親在廚房里做飯,我都躲在她身后看著呢!”老施笑著說,都說“君子遠庖廚”,但從小父母對他們8個兄弟姐妹并不會干涉太多,而是給予了充分的自由。這些年來,他到過很多地方,嘗遍了各地美食,而且臺灣上百種小吃他幾乎都能做,這除了受臺南人“愛吃、會吃”的氛圍影響,恐怕也頗受母親的熏陶。“以前媽媽做飯哪里有那么多調料啊,很簡單的,但媽媽做的東西永遠都是最好吃的!”
昨天,老施特地做了他在臺灣過年都會吃的炒米粉和姜母鴨,炒米粉的作料很豐富,香菇、干貝、魷魚等誘惑著你的味蕾,還擺上了臺灣香腸等幾道小吃,這些雖然在泉州也吃得到,但口味就是不同,讓人胃口大開。
老施說,他家的年夜飯風格跟閩南相似,比如過年會吃菜頭,討個好彩頭,吃雞則是寓意吉祥如意。
【趣味】 全家人祭祖 子女搶父母給的紅包
小時候過年的感覺終究是跟成人有所不同的。老施記憶里,除夕那天下午,全家人在家里祭完祖,然后兄弟姐妹們就等著母親的巧手了。
最開心的,還有父母給自己包紅包,等到他自己能賺錢了,就包給父母。老施打趣說,在臺灣,過年大人要給小孩包紅包,已婚的或是工作仍未婚的,就要給父母包紅包,親戚的小孩、同事的小孩等見了面也要包。
【回味】 年三十圍爐 桌底的小火爐邊放錢幣
圍爐,這是在現今臺灣一些家庭過年還會有的一種習俗。老施說,吃年夜飯時,全家人圍坐一起,飯桌底下要擺上一個小火爐,火爐邊還放一些錢幣。另外,窗戶邊會放錢幣、發糕,水缸、米缸里也要扔進一些錢幣。等到大年初五一過,年基本算結束了,家里的小孩就可以去搶這些錢幣了。
除夕夜,還有“搶頭香”的民俗,夜里12點時廟門一開,守候在廟外的人們便一擁而上,為了搶得頭香。不過,老施說這是很危險的,他們家一般都是初九到天宮廟祈福。
主菜熱氣騰騰的姜母鴨
□臺灣風味的姜母鴨這么做
1.腌:3斤姜母鴨切大塊,加入姜、蔥、蒜、料酒和味精等腌30分鐘;
2.煮:準備香料水,材料有當歸、黨參、川穹、黃芪、枸杞、紅棗等,洗凈包好,加900克水,小火煮30分鐘;
3.炒:切1斤姜片加1小杯香油下鍋炒至略焦,倒入腌好的鴨肉、香料水,再加入600克米酒和600克水,加入少許味精和鹽,最后加半棵手撕包菜葉,小火煮半小時,就完成了;
4.蘸:好味的蘸料是臺灣風味姜母鴨的特色之一,用來蘸鴨肉。配方如下:100克黃豆醬、3匙辣豆瓣醬、2塊甜豆腐乳、1匙甜豆腐乳汁、3大匙白糖、3匙香油、1茶匙味精,拌勻即可。(海都記者 張帆 黃謹 實習生 曾龍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