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粿發糕甜
紅紅的龜粿和大大的發糕,在拜天公中必不可少。
冰糖、春糖、寸棗、冬瓜條等也是祭拜天公的吉祥之物。
三牲五果六齋
雖說傳統的“三牲”指的是馬牛羊,但靠海的閩南人多用公雞、魚和豬肉代替。一般拜拜都用閹雞,公雞性溫不燥,減少斗毆和啄羽現象,生長速度快便于管理,且肉質更佳。
“五果”指的是五種水果,楊桃,香梨,橙子,蘆柑;紅富士蘋果:寓意“平安”;甘蔗:象征“節節高”;菠蘿:諧音“旺來”。
“六齋”各家習俗不同,市場上有包好的金針菇、腐竹等材料,每包5元左右。
壽桃和金紙
初七、初八這兩天除了制作年糕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壽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與做饅頭沒什么兩樣,只是外形上比較講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狀,并用紅紙將其染上紅色。
至于獻給天公的銀紙錢則是需要用特別制作的“天公金”,來代表人們對天公崇高的敬意,包括頂極金、太極金、天金、盆金、高錢(長錢)等,其中高錢可撕開拉成長條狀,掛于頂桌旁的甘蔗上,或是掛于全羊、全豬的牲禮上,為兼具裝飾性效果的獻敬。
閩臺年俗——敬天公有什么禁忌
民間習俗上非常強調拜天公的誠意,所以祭禮中有些禁忌必須遵守,首先所獻的全雞,必須是閹過的公雞,白毛雞和母雞則不可。由于民間非常重視祭拜天公,所以這一天都有一些不可觸犯禁忌。這一天不可以曝曬女性的內衣褲、不可以隨意對外傾倒便桶、不可以口出穢言,以免褻瀆尊貴的天公。
閩臺民間稱正月初九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媧娘娘開天地,造萬物。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這一天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在“天公生”這一天還有許多禁忌:早晨起來洗臉后洗臉水不可倒入污溝、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臉,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責。要將洗臉水倒于尿桶、尿缸、廁所 (不露天的);當天露天場所不掃地,屋內掃的垃圾也要停放起來,第二天才倒外面;小孩不可在露天場所小便,否則是對天公不恭,天公必責;婦女內長短褲一律不準晾于外面,要在室內,否則有辱天公,陰陽相沖,必遭天責;大小便桶當天不可到池塘洗滌;農民不去挑糞,恐怕潑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爺。
祭拜天公的時間約從正月初九這一天的子時,也就是凌晨十一點至一點之間開始,一直到隔天清晨七點前都可以,由於玉皇大帝是中國民間身份最大的神明,所以人們覺得他是至高無上,祭拜前全家必須要齋戒沐浴,祭拜時由家中的長者先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再依長幼順序分別上香。
祭拜天公必須非常隆重,供品也必較講究,頂桌主要以清素齋品為主,下桌擺的五牲葷食是獻給天宮的部屬神明。而頂桌除了齋品外,還要鮮花、蠟燭各一對。并且還要以紅龜粿、發粿來敬奉。因為紅龜粿代表吉祥,而上頭的龜甲圖案表示長壽,來說明天公有保育萬物之德,必須長長久久,地位遠超人類祖先。
當所有的供品都擺好后,一家人便開始點香拜夭公。連抱在懷中的嬰兒也不能免。往往由母親抱著,把點著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幾拜。當母親的,口中還要念念有詞,祈禱孩子平安長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到了深夜11時,子時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開始燒“天公金”,燃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