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閩南風俗
“天公生”有什么傳說
閩南人流傳的一則傳說把“天公生”看得比新年重要,并且對傳說內容作了解釋。
傳說中,在唐朝,黃巢的軍隊曾在新年間從北方到南方(也有人說是宋朝楊宗保,又有人說是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總之,是傳說!),北方軍隊在遇到服飾與語言不同的福建居民時,由于聽到這些居民自稱是“狼”(閩南音“人”的讀音),而大開殺戒。
面對北方強兵的福建居民,只好紛紛逃到甘蔗園內躲避。一直到北兵弄清楚是怎回事,停止了殺戮。南方的福建人才走出蔗園。
據說,僥幸僅存的福建人便把走出蔗園的日子,即正月初九日,用來補過新年,形成了后來的風俗。
在初八晚過后,初九的子時,即是祭神時間。這時,信仰天公的家庭都會準備祭品拜天公。
講究儀式的家庭,會在戶外或在戶內院子里選擇一處沒有遮攔、可以直對天際的空間,用兩張桌子重疊成高壇,又在兩側各放一枝甘蔗,以便朝望天空祭神。祭神的甘蔗須帶葉,以征節節上升甜節節和開枝散葉。
閩南傳統民俗敬天公意義非凡
天公誕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和天公誕有關的傳說,卻反映了積極的反戰思想,強調不同語言文化溝通的重要。
我們當然不必把傳說當真,但是,歷史上漢族從東晉朝至唐朝大規模移入福建時,的確和當地人產生過矛盾;當時的漢兵把他族平民(或甚至以“狼”為圖騰的少數部落)當成畜 生的殺戮行為,的確可能發生過,當然也是違反上天好生之德。
過去的史實,可能會演化成為傳說,傳說背后有些事實的根據。
這則傳說,警惕我們,戰爭的可怕與平民的無辜。它也說明,族與族,以及人與人互相接受才能止殺;為了和平,人們主動深入了對方和溝通是很重要。
正月初九,即“天誕日”,玉皇大帝神誕 。古時,善男信女在這天往元妙觀行香。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 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后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后,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蕩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并許愿日后隆重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