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泉州實體經濟的發展態勢如何?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能否繼續保持?3月2日,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接受新華網專訪,暢談新常態下泉州發展的新思路。
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
記者:去年5月,泉州出臺實施《“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行動方案》,以“政府全方位服務、企業全方位創新”為抓手,有力地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經濟總量5733億元,增長10.1%,公共財政總收入723億元,增長11.3%。黃書記,能否介紹一下去年泉州市是如何支持企業進行全方位創新的?
黃少萍:當今時代,創新已不僅是單一層面的突破,而是要把“全方位”作為政企合力、加快創新的方向,打造更加完備的創新生態系統。過去一年,泉州民營企業技術、產品、組織、商業模式和市場“全方位創新”氛圍更加濃厚。
2014年,泉州市在36家省級工業龍頭企業名單的基礎上,新確認培育304家市級產業龍頭企業,不斷優化龍頭企業服務,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去年,銀行業機構對36家產業龍頭企業授信總額達到709.47億元,同比增長61.91億元,36家龍頭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41.53億元,比增15.6%。
同時,泉州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政策、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更好地向創新型企業集聚,推進“百項千億”、“五年千項”技術改造行動,累計已組織市級以上重點技改項目900項以上,總投資超千億元,拉動產值提升2500億元以上,僅去年泉州就完成技改投資637.66億元,增長22%。
2014年,泉州市還率先在省內實施“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啟動“數控一代”百個示范項目、百家示范企業,帶動相關研發投入10億元。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和經營管理,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九牧、特步、貴人鳥3家公司被列為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富貴鳥等22家企業被評為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
除此之外,泉州市還設立2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完善基于互聯網創業的各項扶持政策,持續開展“電子商務在行動”、“泉州名品網上行”等系列活動,大力推進多個電商園區建設,不斷拓展“眾創空間”,為人人創業、大眾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支撐和更優質的服務。 “最佳商業模式示范計劃” 實施后已有50家商業模式創新案例企業初評入圍,對獲評的示范企業,泉州市將重點給予政策扶持和宣傳推廣,并優先享受金融、人才政策、資金補助和專業輔導。
據統計,2014年泉州市總計安排外貿轉型升級專項資金6000萬元,重點推動服裝、鞋、傘、石材(含石雕)、衛浴、陶瓷等6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發展,加快“泉州制造”的品牌出口商品建設步伐。
加快轉型升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記者:泉州的傳統產業面臨全產業鏈的調整陣痛,政府如何激活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黃少萍:過去一年,泉州著眼于全產業鏈的協作配套、優化內部結構和上下游企業供應鏈運作效率,有效創新和提升整個產業價值鏈。
2015年伊始,我們出臺了《關于促進紡織鞋服行業健康發展的18條措施》等措施,幫助紡織鞋服、建筑石材和水暖廚衛部分困難企業度過難關。同時,市里專門拿出3.7億元設立企業應急保障專項資金,市縣兩級共同籌集設立了總額超過5億元的行業性轉貸續貸周轉基金,防范和化解企業資金鏈風險。
2013年至2015年,泉州啟動“萬家企業手拉手”三年行動,將陸續促成當地逾萬家企業形成緊密的產能配套協作關系,促進集群內企業“抱團”發力,從而推動產業集群的提升。2014年,全市實現拉手對接產值超過650億元。
同時,泉州市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打造產業集聚區載體,推進豐澤、晉江2個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石獅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市建設,重點發展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新業態。持續開展“工業設計在行動”系列活動,設立1000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企業開展工業設計。
2014年,全市新增3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6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并成功組織境內外近20家知名設計機構來泉開展業務。此外,泉州大力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引進國家863“云制造”課題成果暨“商騰網”,建立“泉州市云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應用和服務。
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記者:在新常態下,泉州通過哪些措施來服務企業創新?
黃少萍:企業全方位創新,從政府服務而言,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平臺上為域內企業集聚創新要素。
近年來,我們一直都在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科技資源布局泉州,在工業設計、成果轉化、研發檢測、農業科技創新等生產環節,采用服務外包等形式,加快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比如,我們成功引進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來泉建設科研機構、開展創新咨詢和技術服務。
在人才建設方面,我們實施“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全面啟動泉州市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進、泉州市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泉州市留學人員優秀創業項目等16個人才項目,及時兌現人才政策待遇,給予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資金、住房等37項優惠待遇。
同時,設立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形成集企業融資,股權投融資,融資租賃,小額貸款,擔保,典當,風投創投,新三板輔導上市,無形資產評估等業務為一體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設立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目前掛牌企業達307家,今年預計可達400家;成立福建海峽銀行泉州科技支行,該專營機構按照“六單”政策運作(單獨的評審體系、單獨的授權體系、單獨的考核體系、單獨的信貸規模、單獨的準入體系、單獨的產品體系),有效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對符合產業特點、規劃要求、節約集約原則的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等鼓勵類產業項目,無論是新建還是擴建,均在用地指標調劑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安排上予以優先保障,并實行分片包干、掛鉤聯系制度,開辟“綠色通道”,全程跟蹤服務,指定專人跟蹤指導該業主項目用地報批工作,讓企業少走彎路,節省審批用時。并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持續推進實施“三舊”改造,對工業用地及廠房改作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倉儲物流及其它新興產業,不辦理改變用途手續,不補交地價,服務企業轉型發展。
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企業發展瓶頸
記者:具體有哪些政策上的優惠能夠幫助企業全方位創新?
黃少萍:我們要通過抓好“金改”和“民綜改革試點”兩項國家級試點以及海絲先行區的建設,努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
“金改”方面。泉州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打造實體金融服務平臺、民間金融創新平臺、金融生態發展平臺、臺港澳僑金融合作平臺等“四個平臺”,基本形成與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分層有序的金融組織體系,基本建成主體多元、充滿活力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樣、功能完備的金融產品創新體系。
目前,在全國率先建成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整合導入13多萬家中小微企業、500多萬條基礎信息數據,破解銀企之間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新獲批成為全國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在福建省率先出臺《民間融資管理暫行規定》,促進民間融資規范化、陽光化;在石獅市設立全國首個縣級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向社會提供常態化、一站式、公益性金融公共服務。
“民綜改革試點”方面。2014年3月份,泉州市繼省級民營經濟綜合配套試驗區后,成為國家發改委六個改革試點地區之一,迎來民營經濟改革發展的又一重大政策利好。目前,我們正在實施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5年,基本形成推動民營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000億元以上;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推動民營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1.1萬億元以上。
海絲先行區方面。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第一時間按照“文化引領、經貿合作、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主線,先期編制完成《泉州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總體方案》,去年就啟動了“海絲”先行區建設。
目前,泉州正著手制定《泉州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合作先行區行動方案》,提出“十大行動計劃”,并篩選配套項目180個,為行動計劃提供項目支撐。力爭至2020年,海絲先行區在經貿文化合作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對外合作交流更加緊密,人員往來更加便利,使泉州成為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絲路”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先行示范作用。(記者 王雄 實習生 林楷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