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美呆小伙伴
2月8日,海都小記者觀察洛陽江濕地
保護濕地,是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應有之義。泉州市今年將推行一套組合拳,比如首次推行由泉州市領導負責的河長制,還將繼續加大小流域治污的環保力度。
保護濕地,一些學者、志愿者、民間人士也在努力,但還不夠,保護意識還要傳播得更加廣泛。2月8日,我們組織海都小記者進行了一次濕地現場觀察。你知道,第一次看到濕地景色的孩子們是怎樣的驚嘆嗎?
一名小記者用望遠鏡觀察灘涂
發現了10多年沒見的跳跳魚
只要是跟泉州灣河口濕地的紅樹林打過幾次交道的人,幾乎都會認識“老蔡”。這名老護林員,全名蔡開發,是泉州市區城東街道前頭社區人,那里就有很大一片灘涂。
“每月1000元工資,養不了家;但我這個小學生,卻成了‘土專家’。”老蔡得意地說。
這些年,他給大學教授做過調研向導,自費考察過國內多個生態自然保護區,對生態養殖、生態旅游頗有研究。最近讓他得意的事,是發現灘涂上出現了跳跳魚,這有10多年沒看到了。
老蔡原來是做汽配生意的,自從1998年認識了來泉州灣考察的廈門大學教授黃宗國,才開始認識濕地。當時,政府要在社區的灘涂征地種植紅樹林,居民意見都很大,“把灘涂都種上樹了,以后養什么?靠海吃海,沒聽說過可以吃樹的!”
“講大道理肯定沒用,大家都是小老百姓,要養家糊口!”老蔡磨破嘴皮子,最終想到一個方案:先按照30%面積試種紅樹林,過幾年看成效。
老蔡敢跟村民打包票,是因為他到全國多個濕地去考察過。“海洋里的動物很奇妙,只要環境合適,就能自己生長出來,連苗都不用下!”他說。
十幾年來,老蔡看到一些灘涂被填埋和占用,感到傷心。他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視濕地保護,各部門拿出實際行動,誰毀壞就查誰。
林業、水利、環保都不能少
“我們人很少,又沒有執法權,日常工作也只能盯住重點的。”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說,比如遇到破壞紅樹林的,他們也只能請林業公安處理。
目前,泉州市的濕地保護還處于初級階段,但也正在提升。“以泉州灣河口濕地做基地,進行生態監測和科技研究。”泉州市林業局野動站負責人介紹,例如“泉州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已獲得國家林業局的批準,將提升濕地和紅樹林的科研水平。
“晉江、洛陽江、九十九溪的河長會議,都籌備得差不多了。”泉州市水利局水政科負責人說,今年是泉州市推行河長制的第一年,泉州市領導都非常重視。
“按照方案,182公里長的晉江,共有4級監管體系。”上述負責人介紹,由泉州市一位市領導擔任晉江河長,各相關縣市的一位負責人擔任轄區內的河段長,再對鄉鎮設河段長,村設專管員。
在任意一段河道,發現亂占亂建、亂排亂倒、亂采砂、亂截流等,都能點對點地找到人。“這種保護有細化要求,會在河道岸邊建立公示牌,標明職責、水質目標和監督電話等,接受監督。
對于環保部門來說,管好水域污染,就是對濕地的重要保護。
“前年泉州市政府出臺了三年行動方案,確定了整治7條溪,今年就要見成果。”泉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還將繼續推行“小流域賽水質”,今年新增20條,試圖從源頭上保護好濕地。
她踩進灘涂里去現場教學
10多年前,李裕紅還是一名碩士生時,就跟隨一批專家,戴草帽,坐小船,在泉州河口灣做海岸植物的科考調查。她說,夕陽西下,桃花山腳下,鳥兒成群飛過連片的蘆葦,那種景色一輩子都記得。這種景色,也是她奔走保護濕地的動力。
現在已是泉州師范學院生物系教授的李裕紅,日常教學中,還會尋找像石筍公園這樣的濕地,帶著學生去實地調研。穿雨鞋,走進灘涂,撥開咸水草,找找螃蟹,是她的現場課。一發現哪里的濕地生態遭破壞,她就立馬找有關部門。媒體朋友找她采訪濕地保護,她也總是滔滔不絕。
“我經常跟圈子里的朋友說,泉州有豐富、天然的濕地多樣性研究環境,歡迎他們前來研究。”李裕紅說,保護濕地是自己喜歡的事業,所以她總是熱情飽滿。
2013年,泉州濕地學會成立,李裕紅是學會首任會長。那年夏天,她向泉州市科協提出拍攝的泉州濕地紀錄片,還加入了閩南特色音樂等。這個紀錄片也成了濕地保護的宣傳片。
“濕地有重要的生態調節功能,人們往往知道得不多。”李裕紅說,生態系統是個整體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水源遭破壞,不僅是水的問題,還會涉及土壤、植物等問題,影響氣候、空氣。她希望有更多的人,為我們和后代的生存環境考慮,去愛護濕地。
污染、淤泥等問題都需面對
“2003年以來,全國濕地減少339.63萬公頃,少了近9%;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污染日益嚴重,生態服務功能普遍衰退。”2月4日,在實地考察泉州灣河口濕地后,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泉州市濕地學會學術顧問范航清教授,接受海都記者專訪。
“紅樹林明顯恢復,說明泉州灣濕地保護有成效。”范航清說,存在的問題是,不恰當的水利工程減少了納潮量,淤積嚴重;水體污染和自然海岸損失也需要解決;否則有向陸地演化的傾向。
廈大教授黃凌風是泉州人,對泉州的濕地保護頗有自己的見解。
他說,在泉州德化、永春等山區地界,因人為干擾因素少,一些湖泊、沼澤等類型的濕地,保護得較好,但在近海與海岸濕地上,人與自然相處得并不好,呈現一些問題,泉州的濕地缺乏亮點。
“濕地破壞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很多人會說,‘這跟我有什么關系’,那我換種說法,濕地少了,我們所享用的資源也就少了。”黃凌風說,比如近年灘涂保護出現問題,市面上不少安海土筍凍已不是安海出品。
黃凌風說,習近平總書記幾次強調要保護福建的生態環境,福建也被列為首批生態示范省,泉州應該以此為契機,將濕地作為重中之重來保護,“濕地的價值,不是金錢能估量的。”
□小記者習作
紅樹林為啥不是紅的?
(豐澤二實小五年1班桑鵬云 指導老師:傅秋娥)
今天,我們海都小記者來到了洛陽橋,一片片紅樹林進入眼簾,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我心中冒出問號:紅樹林的葉子不是紅色的,樹干也不是紅色的,為什么還叫紅樹林呢?我迫不及待去問專家,專家耐心解答:“因為紅樹林的樹汁是紅色的啊。”專家還說:“紅樹林有重要的生態效益——防風消浪,保淤保灘,還能凈化海水和空氣。”
在濱海灘涂抓螃蟹
(泉州市實驗小學 四年7班 崔昊)
我們還去了濱海公園,體驗感受濕地環境。我們在那捉螃蟹,撿貝殼。老師告訴我們,螃蟹一般是藏在石頭下面,小伙伴們像掌握了秘訣似的,一塊塊石頭翻,都抓到了好幾只。老師見縫插針,給我們講解海洋動物的有關知識,還現場展示了海螺、海蠣、海蚌這些生物。生態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爭做具有生態意識的環保小達人。
滿身是泥的興奮感
(豐澤二實小五年1班 黃燁佳,指導老師:傅秋娥)
放眼望去,一片紅樹林出現在眼前,樹下有小螃蟹在自由活動,橋邊還有海鷗飛翔,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我們家鄉泉州有這么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不能讓它遭受到破壞。
來到濱海公園的灘涂,我穿著雨靴,決定去好好體驗體驗,一腳踏下去,又黏又滑,寸步難行。灘涂上有許許多多的小孔,問了老師才知道,那是螃蟹的窩,還有一條條小小的沙蟲,還有海蠣……雖然大家都弄了一身的泥,但是我們都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