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
為地方立法設“五道防線”
新聞 延伸
在15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賦予更多城市立法權并明確“稅收法定”原則等。
立法法修改賦予地方更多立法權,這是否會使立法過多過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鄭淑娜說,將為地方立法設“五道防線”,維護法制統一和權威。她說,第一道防線是賦予地方立法權的工作要“全面賦權、穩步推進”,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放開;第二道防線是把地方立法權限限定在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幾類事項;第三道防線是不抵觸原則,即制定地方性法規,不得與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包括所在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第四道防線,是設區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要報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實行;第五道防線是備案審查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華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仲川:
10多年奔走呼吁 盼來地方立法權
戴仲川
【獨家專訪】
回顧泉州爭取地方立法權的艱辛歷程,不得不提一位身份特殊、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連任三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華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仲川。就泉州爭取地方立法權的歷程,以及泉州獲得立法權后對政治、經濟等領域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今后泉州在開展立法工作時的建議等,昨日戴仲川接受早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歷程 10多年奔波 為泉州爭取立法權
戴仲川今年已是第13次參加全國兩會。從2003年他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領銜提出“泉州申請較大的市”,到2009年提出修改《立法法》的建議,十幾個年頭一路走來,支撐著他的就是“泉州什么時候能擁有地方立法權”這一信念。
聊起泉州爭取立法權的歷程,戴仲川感慨良多。2003年他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經濟發達的泉州,地方性法規的缺位問題比較突出。”他稱,2000年立法法頒布前后,除直轄市外,全國擁有立法權的只有三類城市:省會、經濟特區和較大的市。因此,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全國兩會上,戴仲川都會提交相關建議,“向國務院申請批準泉州為較大的市,賦予泉州地方立法權。”
計劃趕不上變化。時間轉到2007年左右,事情突然出現大波折——“較大的市”審批全面凍結,“申請較大的市這個路行不通,泉州與地方立法權擦肩而過,很是可惜!”
在這種情況下,戴仲川又萌生了建議修改《立法法》的念頭。經過周密調研,精心收集,2009年全國兩會上,針對《立法法》存在的一些問題,他領銜提交一份議案,建議對《立法法》進行修正。之后該議案經全國人大主席團審議,被列為大會正式議案交專門委員會辦理,在修改立法法時予以吸收。2014年,戴仲川再次提交相關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立法法修正案提交大會審議并高票通過。”戴仲川興奮地說,泉州終于盼來了地方立法權。
影響
因地制宜制定法規
助推泉州改革發展
按照新修訂的《立法法》,包括泉州在內的全國所有設區市將獲得地方立法權。戴仲川說,泉州具體何時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經過一定的程序,“除了福州和廈門,我省哪個設區市先享有立法權,由省人大常委會確定,再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不過戴仲川也表示,無論是從人口數量、經濟總量還是立法需求,泉州都有條件成為省內第一批有地方立法權的設區市。
戴仲川說,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差異很大。因此,從國家層面制定的一些法律,總體上比較“原則”。泉州作為著名僑鄉、歷史文化名城,地方特色非常明顯,因此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大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規,從而助推泉州的改革、發展。
“地方法規不能與上位法抵觸,只能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細化。”戴仲川說,如果上位法對某一事項沒有規定的,泉州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法規,從而推動本地的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此外,一旦有了相應的地方法規,除了助推改革發展,還能進一步推動地方依法行政,讓政府做每一項事時“依法有據”。
觀點
法規代替紅頭文件
更精細也更人性化
取得地方立法權之前,泉州在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有不少紅頭文件。相比之下,這些紅頭文件并沒有法律約束力,在遇到具體事項進入法院審判環節時,司法機關也不能依據文件來辦案。戴仲川說,一旦有了地方法規,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對一個城市的管理和保護來說,地方性法規比紅頭文件效力更高。
戴仲川說,每一部法律的制定,都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程序,某個事項通過廣征民意、反復探討和調研,最后制定出嚴謹的地方法規,代替原有的紅頭文件,可避免制定的法律不夠嚴謹、公正。
“比如城市建設和管理比較粗放,通過立法,可以讓建設或管理更加精細化、人性化。”戴仲川說,泉州擁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立法進行保護,如今是非常有必要。“只有高質量行使地方立法權,才能對泉州的改革開放、城市建設起到關鍵的作用。”戴仲川說。
建議
制定地方性法規前
泉州要做充分準備
“從目前來看,泉州的立法能力和立法需求并不匹配。立法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不但需要立法方面的專業人才,還要加強具體負責機構建設,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戴仲川說,泉州在制定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前,一定要做足這三個方面的充分準備。首先,應在全國人大、省人大的指導下,對相關立法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中,也要適當增加立法專業人才,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才,并加強相應的工作機構的力量。
“立法是一項很嚴肅的事。”戴仲川建議,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可以整合高校及一些法律團體的力量,為起草地方法規的草案做準備,同時形成相應的工作機制。
戴仲川說,泉州取得地方立法權,其實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每一位市民都要關注,并積極參與到法規的制定過程中”。戴仲川建議,每一部法規制定前,在征求意見時,市民們應該踴躍參與,發表觀點,讓新立的法規更加科學,更能反映市民的意愿。“一旦法規頒布,大家就要嚴格遵守,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美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