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城
置身活態文化 享受品質生活
提線木偶表演(王柏峰 攝)
雕藝展示(莊麗祥 攝)
辦好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建設亞洲藝術公園。實施西街古城保護改造、市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礎設施項目。抓好泉州及崇武、豐州、永寧古城和蔡氏古民居保護整治,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鎮、名村、名人故居保護。
出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我市的實施方案,提升“十百千”基礎工程。支持申報國家級、世界級“非遺”項目,建設閩南文化生態園。完成17個傳統工藝美術瀕危藝種的搶救保護任務。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陽光灑滿了古街巷,紅磚飛檐毫不吝嗇地折射著光芒。走街串巷,光顧那些坐落在街道兩側的名人宅第、近代西洋樓、古厝木樓,品味古泉州的韻味。
在文化城市,你將置身于閩南文化和海絲文化的聲像世界,聽南音、看木偶、吃古早味小吃,感受泉州這一座東亞文化之都的獨特魅力。
A
建立非遺四級名錄 重視保護“傳承人”
2010年5月,泉州市政府發布了《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規劃并逐步實施建設點面結合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基礎網絡。目前,泉州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擁有縣級以上代表性項目353項,其中包括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4項、省級代表性項目76項、市級代表性項目175項。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被稱為“人間國寶”。2007年以來,泉州市先后審核認定公布了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383人,其中包括國家級傳承人38人、省級傳承人104人。2014年開始,市財政對60歲以上的市級傳承人予以每年2000元津貼,并視情況逐年擴大津貼范圍及提高津貼標準。
B
送閩南文化進校園 努力復蘇閩南民俗
泉州非常重視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工作。1990年以來,泉州把南音納入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已連續23年舉辦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涌現出數百名南音演唱新秀。現在,已有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李堯寶刻紙、高甲戲、泉州歌訣、水密隔艙福船制作技藝、鐵觀音茶藝、德化瓷燒制技藝等項目進入到中小學課堂。
努力復蘇閩南民俗,培育一個有利于文化遺產保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市政府連續主辦了9屆國際南音大會唱、3屆國際木偶節、6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1屆閩南文化節、28屆國辦劇團戲劇會演、24屆威遠樓民間戲劇節、5屆旅游文化節,以及承辦國際傳統音樂學會第37屆年會等。自1978年起,連續35年舉辦數萬人至數十萬人參與的泉州燈會。2014年是“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活動年,泉州舉辦近萬場文化活動,這中間絕大部分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C
泉州城南片區擬建閩南文化生態中心園
按照文化部批準實施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要求,泉州市將重點建設20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首期),前期工作目前已在進行中。
另根據該《規劃》,泉州還將啟動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中心園工程。中心園選址城南片區,該片區歷史上曾是泉州經濟、文化的首善區域,該項目不需要大拆大建,只要對天后宮及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富美古渡、明來遠驛、“升平奏”泉州南音社舊址、南門國術館舊址、水利碑系列遺址及其他民居、宮廟及其周邊等文化遺產資源,按宋元以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修復,進行點線面優化整合,細分民俗活動、節慶活動、宗教信仰活動、民間技藝、民間小吃、民間武術、民間醫藥、民間表演藝術等活態遺產展示區域,重點推出特色老字號門店等,就可形成閩南文化生態園、海絲文化園、東亞文化之都民俗風情園的活態展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