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三十四期
第55個世界氣象日
和云聊聊天
和云聊聊天
閩南網3月24日訊 北極融冰、城市溫室,德化霧凇、崇武臺風,倒春寒、回南天……
無論我們的職業、年齡、地域有什么不同,天氣變化,總是同樣地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人人關心天氣,但我們卻忽略了看天氣。作為城市人,我們習慣了看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卻忘記了抬頭看一看天,看一看云,也許自己也能識別天氣。要知道,氣象臺預報的準確率最多也才85%。對于局部天氣的判斷,有時誤差更大。可不是嗎,有時隔一條街,就會東邊日出西邊雨。
在民間,一些氣象達人,就專注于自己看天。25歲的泉州宅男王俊雄,自稱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愛上天氣預報。在他的預測中,有時比氣象臺還準確。他要出門買菜,準知道該不該帶傘。
無獨有偶,泉州的林老板,在福州瑯岐做房地產,去年春季陰雨綿綿,恰好他要趕工期。他著急的是,沒人預報“瑯岐島天氣”。最終,一名高中生小葉,給了他“定制版的天氣預報”。
昨天,是第55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旨在鼓勵人們了解掌握氣候知識,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和緩解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
本期《海都深讀》,我們就講講這兩位民間天氣愛好者的故事。
我們還想告訴讀者一些簡單的天氣民諺。泉州氣象臺臺長葉賓賓說,民諺雖不那么準確,卻有助于普及氣象知識。畢竟,泉州的氣象站于1950年代開始建立,在科技還未發達的幾千年里,人們都是通過觀察天象、尋找規律,積累下這些經驗。
我們發現,一些天氣民諺還頗有閩南特色。這些民諺,代代相傳,這些年卻逐漸消失,年輕一點的人甚至聽都沒聽過,更別說告訴孩子了。
好吧,讀完本期深讀,我相信,放下手機,不看預報,您也會看天氣。
請問,一小時內會下雨嗎?
下雨
追天氣,追的是刺激。泉州25歲小伙王俊雄說:“在喜歡追求刺激的人里,有人選擇蹦極,有人選擇冒險,我恰好選擇了追天氣。哪里有臺風、雷暴、高溫,我就沖到哪里。”
也只有在這種極端天氣,這個宅男才舍得離開溫室。因為興趣、學習和經驗積累,他給自己和家人做了11年私人天氣預報。精準到出門買菜一小時。福州一名19歲高三生小葉,因為同一份興趣和本事,甚至給地產老板私人定制了天氣預報,精準到具體某一座海島上。
有人喜歡拿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吐槽,說它不準是正常的,準才讓人驚訝。泉州氣象臺臺長葉賓賓說,根據近幾年的平均數值統計,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在85%左右。也就是說,有15%預報出差錯的可能性。而這15%,成為市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卻也是小王和小葉的樂趣所在。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還可以用他們的知識服務別人,方便家人,這也正是越來越精準的天氣預報在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社會意義。
1℃和一場雨雪里的樂趣
你為什么會去追天氣?一追就是5年、11年。
泉州的小王篤定地說:“因為好奇,天氣本身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為什么會刮風、下雨?我就是對大自然某一方面有一些好奇罷了。”
好奇,然后被吸引,再付諸行動去探究。小王從2003年開始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不太一樣。他對神秘的“天氣預報”充滿興趣,總是對著收音機、電視里的天氣預報發呆、思考。什么時候會刮風、下雨。
但真正開始預測天氣,還是上初中后的事。
2005年2月的一天,冷空氣入侵泉州。當時,官方預測當日最低溫5℃至6℃,但小王根據自己的觀測,認為應該只有4℃。雖然最后證實只有3℃,卻已經讓他充滿了成就感。
像一顆蘋果背后藏著一個萬有引力定律,小王發現了。現在福州上高三的小葉,也從2009年開始慢慢地發現了其中的樂趣。
去年冬天,福州鼓嶺下起了10年一遇的雪。這個氣象現象,小葉從幾天以來的天氣數據和圖像曲線變化,早已預測到。他在自己的微博@綠葉的旅行“蝸牛氣象觀測站”中提前告訴小伙伴:兩天前福州下了一場罕見的2月暴雨,本地水汽條件很好;東邊一股冷空氣步步逼近,帶著足夠的低溫和水汽,一場飄雪蓄勢待發!
果然,當天夜里雪就下來了,先是永泰、連江,接著鼓嶺。南方下雪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小葉靜默微笑地欣賞著網友從各地發來的雪景。而這場冷空氣幻化的雨雪,其實已經在他心中的地圖,先下了一遭。
很多人會好奇,這種預測的本領怎么修煉的?我們和兩個90后聊完后,又咨詢了泉州氣象臺預報員程思,發現民間和官方的天氣預報步驟,其實大同小異。
第一步是觀測,通過一些設備獲得關于風力、氣溫、濕度等實況數據;第二步通過計算機計算,用相應方程式得出一些氣象狀況的大走勢;第三步,結合某地各類天氣發生的要素條件,預報出天氣。而這最后一步,就是小王當年天天站在電視機前發呆思考的氣象規律及看書積累的經驗判斷。不同的是,小王和小葉一般是從氣象臺和一些天氣圖像、產品中直接獲取數據。
“興趣這種東西,有時就像天氣一般莫名其妙。”小王是名手機銷售員,對于采訪,三推四阻,照片也不讓拍,但一聊到天氣,興奮勁兒就來了。
“氣象臺預報今晚最低7℃,我預測只有5.5℃,不信明天你看吧!”
第二天,他的QQ頭像又閃動起來,歡快地彈出一句:“我預測得沒錯!”
隨時隨地私人定制天氣
私人預報天氣,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縮小預報范圍,小到哪怕一個區、一片海,對具體某地或某個指標進行細節預報。
在福州做房地產的一名泉州林老板,在微博上粉了小葉一段時間后,就找小葉“定制”了天氣預報。去年,他在福州瑯岐島的工程趕進度,正值陰雨綿綿的春季,雨水和不時突發的雷電對施工進度和安全都有直接影響,他需要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瑯岐島”天氣資訊。
瑯岐島上沒有氣象觀測站,小葉便用臨近的連江和長樂的天氣數據,綜合推測后,每天向林老板提供瑯岐島的降水概率、溫度等天氣指標,遇上有雷雨突發時,他還能提前一兩個小時向林老板發布提醒。小葉說,官方數據是他預報的基礎來源,但氣象臺面對的是全省或全市的天氣。因此,在時效性、關注指標、預報精度等方面,民間的預報可以做到更精確。
泉州的小王則給家人和自己私人定制天氣。
坐在電腦前,小王熟練地打開一個叫“天氣在線”的網站,輸入一串代碼,馬上就打開一張實時的泉州地區高空圖,上面分布著等高線。通過結合氣象部門的預測,加上自己觀察各大天氣網站的數據,得出私人定制的天氣預報。
“如果預測未來哪天要下雨,或是高溫、臺風,我就可以選擇去換班、休假,畢竟下雨天,出門購物的人少,這樣業績也比較不受影響。”然后這名宅男,就窩在家里泡一整天的網,和自己創建的“福建省氣象愛好局”里的網友們,交流各種“追天”心得。
媽媽出門買菜也習慣問他:“買菜的1個小時內會不會下雨?”要是爸爸要出差,小王就事先預測一下未來天氣,讓爸爸準備足夠衣服;全家出門游玩,更不用擔心突然遇上壞天氣了。
但對于同事,小王則有所保留。因為以前的同事常看他查看氣象圖,知道他是個天氣通,每天都會問他“今天天氣會怎么樣?”“今天幾點會下雨?”之類的問題,有時預測不準,難免招來冷嘲熱諷:“也不怎么準嘛!”這讓他覺得,自己喜愛的事物受到了侵犯。
后來換了家公司,小王低調了許多。有時早上出大太陽,同事們認為可以少穿點了,他只會善意地提醒大家下午冷空氣就要來了;有時下班后公司聚餐,外面飄著毛毛細雨,大家擔心雨會不會下大,沒把握時他還是會讓大家帶上傘。
感受風,感受自然界的力量
“想過從事氣象方面的工作嗎?”“愛好不一定等于工作,當愛好變成工作,可能會反感或者厭惡,因為工作是有壓力的。”小王更愿意將這份興趣偷偷地收藏著。
除了待遇不高,極端天氣要通宵加班的辛苦外,他說:“我接觸的氣象部門里面,幾乎沒有人對天氣感興趣。我們這些對氣象感興趣的,很少去從事氣象部門的。”
每年臺風到來,他經常守在電腦前,看實時數據看到三更半夜。2013年9月22日,“天兔”登陸汕尾,泉州也受影響,小王盯著九級大風站在萬達廣場,手握測風儀,獨自在風中凌亂。這種感覺,如果換成了工作,就不同了。
追了11年天氣,小王更清晰地明白,這份堅持,還是源于當年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因為這份好奇,保持了對變幻莫測的天氣持久的興趣。他說,如果沒有興趣,沒有長年積累,一般人是預測不來的。
而追了5年天氣的小葉,則增添了些許浪漫氣息。他說:“風使人的觸覺能感受到來自自然界的力量。”冷空氣到來的冬夜,他會在下晚自習后,走出室外,站在學校西北角風最大的地方,感受6~7級的冬季大風掠過皮膚,每一個毛孔都感受著冷風帶來的體感溫度。
臺風來之前,他會到省氣象臺跟蹤觀測臺風。騎著自行車一路從市區往山頂的氣象臺去,臺風的模樣逐漸清晰,上山路上急驟的雨水像河水一樣淌下,經過風口時,聽到耳邊風聲裹挾著雨聲呼嘯吹過,大風吹到人身上爽快又強勁,預報上“極大風速”、“短時降雨量”的數字馬上靈動起來了,幻化成身體的直觀感受。
對他而言,儀器觀測記錄的數據和指標,最終天氣都用客觀可感的形式讓我們的眼睛和身體去感知。在他眼里,變幻莫測的天氣能讓每天變得妙趣橫生,充滿期待。他希望讓同學們知道,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之外,還知道有這么一個每天都在變的奇妙領域。
現在,小葉是“臺風論壇”天氣版塊的版主,繼續和一群喜歡追天氣的人追逐天氣舞臺的表演;在“蝸牛氣象觀測站”,他依舊每天記錄著、關注著塞外寒潮的腳步和赤道云團的生消。天氣和生活,每天都在變化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