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達人
“別看她平時大大咧咧,一副女漢子的樣子,其實心思很細膩。”好友文子說,有次,孩子們喜歡吃一位老居士做的豆瓣醬料,她便專門去請教老居士怎么做。學成后端出鍋,文子說了句“很好吃”。法悅師父說,做得不多,沒有多余分量讓她帶走。隔了幾天,法悅師父打電話說,多做了幾碗醬料,讓她去拿。
文子和法悅師父去年認識,那時文子當義工,在醫院照顧病重的寺廟老住持,她是妙瑜姑的師傅,法悅師父叫她阿太。“她是行動派,不喜歡夸談。”有天,文子的女兒笨笨生病,白天電話里法悅師父催她趕緊帶女兒去看病。晚上10點多,敲門聲響起。一開門,法悅師父一手提藥,一手提零食站在風里。
文子說,她是被法悅師父身上的認真勁吸引的。有次,午課完畢,跪得腳麻的文子剛起身,法悅師父按住她,說她拜佛姿勢不對。法悅師父一遍一遍跪下,示范正確姿勢。周圍的老居士們看不下去,勸法悅師父說:“算了,可以啦。”法悅師父還執著地糾正文子的姿勢。文子笑著搖頭:“我不怪她,執著才可愛。”
福寧禪寺廟小,位置偏僻,信眾多是本村村民。法悅師父認識每一個來寺廟拜佛的信眾。據《洋塘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先祖鎮榮公,明朝嘉靖年間在閩東福寧洲為官。其第三子從福寧洲遷到洋塘居住(也就是現在洋塘村的始祖——振厚公)。”楊氏族居這里后,重修了寺院,取名福寧寺。
法悅師父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認識這座寺廟,或者來關心寺里的孩子們。去年,她把史料和寺廟現有情況結合起來,寫成文章,配上寺廟照片,發表在網上,可效果并不理想。或許因為寺廟人氣的不足,對于出現在寺廟的年輕人面孔,她總是特別地注意,比如記者一行。
和法悅師父接觸前后已三個禮拜。接觸中,和她聊起生活迷茫,她便開導我;向她抱怨生活坎坷,她就說些佛陀的故事給我聽。她臉上帶著笑容,讓我產生莫名的信任感。我們心下感慨,相近的年齡,法悅師父的氣場足以繞赤道好幾圈了。她樂于分享佛經所感,但對于其他,只寥寥數語。
30多歲的楊淑在村里學校旁經營一家商店,她也是法悅師父眼里的年輕人。她獨自撐起娘家,養活孩子。法悅師父叫她女強人,她總流露出對楊淑的敬佩,“經營寺廟是一門學問,得向別人多學習”,她想為福寧禪寺注冊公眾賬號,閑暇時刷朋友圈,汲取新鮮知識。
妙瑜姑身體差,以前每個月放生沒有固定時間。現在,每月至少要做兩次放生。她在微信里建立微信群,放生前會提前通知,以便信眾及時來參加。有時,信眾拿來的鯽魚太大,寺院放生池小,她得帶著信眾去西湖公園放生。有時,她發現哪位信眾沒來,還會打電話喊她們起床。
佛教鼓勵共修,妙瑜姑說:“一個人獨修,如盲人瞎馬走夜路;一群人共修,如眾人劃槳開大船。”于是,法悅師父建立共修群,每次確定共修時間發布在群里。
有時她很潮。去年雙十二,她轉發了一個搶紅包的鏈接,“福利就得分享,信眾會喜歡”。
和我們說話時,身旁的老三小恬悄悄問了句什么。“I don′t know”,法悅師父挑眉聳肩回道。
她經常蹦幾個英文單詞出來,如“why”,“who care”,她喜歡稱孩子們為“baby”。她不覺得出家人一定要正襟危坐,至少孩子們喜歡她這樣。
楊淑打趣她,“文化程度高就不一樣”。每次給孩子輔導英語作業時,她總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現在教別人英語,上大學時應該好好學。”
法悅師父正在教孩子們做作業
埋身柴米油鹽和佛經
法悅師父說,她從不見報,之前拒絕不少媒體采訪。因為這次帶我們去找她的大叔常幫助寺廟,所以她才沒拒絕我們的采訪。她不想出名,更不想別人認為她在炒作。即使之前她在網上發表的文章中,也并沒有提及自己,只希望能有更多人來關注寺廟和孩子們。
聽居士講,寺院長大的孩子最終的歸宿還是寺院。對于這些孩子的未來,法悅師父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希望孩子們好好上學,有出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寺院的條件有限,很難供養他們念大學。不過,在她看來,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善良的人。
四處借債精打細算
法悅師父不喜早睡,晚上常熬夜看佛經。
寺廟大殿墻角書柜里,擁擠地堆放著各種經書,有的有幸安置在書柜里,有的只能占據著客廳的桌子。每天,法悅師父都要念不同的經書。
每天清晨6點30分早課完畢后,她便開著電動車去集市買菜。她頂著光亮的頭,著一件黃色僧服,在熱鬧的集市上,總能引來異樣的目光。
沒皈依前,她如所有妙齡女子一樣,和朋友逛街買衣服、看電影、聽流行歌曲、唱KTV。現在的她把自己埋在柴米油鹽和佛經里,和妙瑜姑一樣。
妙瑜姑帶著法悅師父在寺院后山種些時令蔬菜,但寺院孩子多,不夠吃,更多時候依靠自己買。有時居士們會送些自家地里的蔬菜。法悅師父常在朋友圈分享菜肴的制作方法,如“5分鐘學做100種好吃的素菜”。她照著網頁一點點學。妙瑜姑生病無法下床做飯,法悅師父得做兩種飯:一種適合妙瑜姑吃的易消化的食物,一種適合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吃的飯食。
去年年底,信眾們要為法悅師父過生日,雖然她嚷著說不過生日,但幾位信眾還是給她訂了一個蛋糕。法悅師父接受了蛋糕,并把蛋糕分給孩子們,畢竟孩子們平時很難吃到,她自己一口也沒吃。文子則送她一束花,她悄悄把花束上的卡片收藏至今。“她是個心善又長情的人。”文子說。
有朋友聽說她出家,只在朋友圈問問,但從沒見過面。剃度后,她重新結交朋友,多是佛教徒。有的已過耄耋,有的還是孩童。有次,她看見老同學在朋友圈上面表現出來的狀態很差,自己不方便現身,就找到認識老同學的現在朋友,去開導老同學。
“對人好,就是結善因。”有次,小恬干媽袁女士拜佛后,電動車剎車出問題。袁女士阻止她幫忙修理,改口說車挺好的。可法悅師父已拿來工具包,挽起袖子,蹲在地上開始檢查。簡單修理后,她叮囑袁女士最好去維修店好好檢查。“怎么能讓師父做這種事呢!”離開時,袁女士一臉抱歉。
“她是學會計的,來寺院幫我精打細算,”妙瑜姑說,寺廟一直靠四處借債過活。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農歷六月十九、農歷九月十九這三天是觀音圣誕,才有燈油錢。
法悅師父每天睜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怎樣省錢。“妙瑜姑是能夠指引我修法的師父”,說起對師父的情感,她說,她們既像親人,又像師徒,但是又超越這些。每次妙瑜姑有病不去治時,她都急得直掉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