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當三個家長
寺里每頓飯大家都坐在一起吃。每次吃飯時,法悅師父先盛飯給妙瑜姑,她說這是示范長幼有序。孩子們在廚房安靜地排隊盛飯。飯桌上的配菜:一盤炒白蘿卜、兩碗醬料、一盤筍干、一盤蘿卜干,主食:稀飯。
“蘿卜營養好,要多吃,”法悅師父趁小恬低頭喝粥,飛一片蘿卜進小恬碗里,小恬皺著眉頭一臉懇求地望著她。雙方對峙幾秒后,小恬在法悅師父嚴厲的目光中敗下陣,迅速塞一整片蘿卜進嘴巴,再吞下一大口粥。法悅師父笑著點頭,又夾起一片蘿卜,慢慢靠近小恬。小恬如臨大敵,捂著碗口,又不敢挪走碗。蘿卜片從飯碗上空掠過,最終落入法悅師父自己碗中。
小恬如釋重負的表情,逗得法悅師父哈哈大笑。法悅師父反復嘮叨多吃蔬菜,長得快,長得高。“我現在可嘮叨了,我自己都嫌棄,可就怕小孩子記不住呀,”她笑了,臉頰的痘痘紅艷艷的。她想不通自己做的素菜這么美味,孩子們為什么總愛去學校門口買1元一份的白水面條呢,“一點營養都沒有,又不衛生”。
小恬天生唇腭裂,被父母遺棄在福利院,養到3歲時,她又被送到寺里,妙瑜姑帶她做了修補手術。寶鑫則是被父母寄養在寺廟,是這里唯一的男孩,也是最讓法悅師父操心的孩子。
老師常打電話說,寶鑫在學校搗蛋。上周,老師又打電話告狀,寶鑫揪前面女生的頭發。還在生病的妙瑜姑立刻找來竹條,竹條每落在寶鑫手掌一下,她就要咳嗽一下,隨著動作起伏越大,她咳嗽得直不起身來。法悅師父把妙瑜姑扶進屋子,寶鑫看見妙瑜姑的病容,哭得更厲害。
“男子漢不要哭,”法悅師父低下身子,用袖子擦凈寶鑫臉上的淚水,“你是寺院長大的孩子,要做表率,怎么能欺負女同學呢”!她半摟著他。小恬跑過來,重復了一遍法悅師父的話,寶鑫這才破涕為笑。
寺院經濟拮據,只能保證孩子們正常吃穿用度,零用錢對他們來說是種奢侈品。關鍵時刻,如孩子晚上10點還沒寫完作業意味著晚睡,第二天上課肯定沒精神。她會鼓勵孩子們,10點之前寫完作業獎勵2元零花錢,期末考試主科都上80分的,獎勵3元。
其實,小恬、寶鑫、秀娟的家長會都由法悅師父參加。每次來到學校,她最怕遇上學生下課。學生圍上來七嘴八舌地說:“呀,尼姑下山了。”她不以為意,只怕會影響3個孩子。幸運的是,孩子們很懂事。家長會結束,她留下來從老師那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淘氣不聽話的,她只能雙手合十,請老師體諒寺院的孤兒,多費心思。教師節時,她不忘給老師發條祝福短信,感恩老師平時的照顧。
法悅師父手機微信里有小恬、寶鑫、秀娟三個家長群。老師常把作業發到群里。有次,秀娟的數學老師在家長微信群留作業。那晚9點多,剛回到寺里的法悅師父猛拍腦門,來不及吃飯,開著電動車趕到阿太的寺廟,阿太住處門外有道1米多高的矮墻。她不想驚動阿太,右手支在矮墻上,左手挽住前襟,斜身一躍,“啪嗒”輕松落地。
原來,16歲的秀娟正讀初一。去年夏天,大病后的阿太,身體虛弱。法悅師父安排在附近讀書的秀娟和阿太住在一起,方便照看。
秀娟看著來人,驚訝地瞪大眼睛。法悅師父做出噤聲動作,把手機遞給秀娟,示意她快速抄下。回去時,夜晚山路兩旁沒有路燈。電動車依靠前視燈的朦朧燈光,搖搖晃晃地行駛著。來回折騰1個小時。秀娟說,如果她不認真學習,覺得對不起姐姐。“我不怕挨打,只怕姐姐失望的眼神。”
除了日常作業,法悅師父希望孩子們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法悅師父說,村里孩子多,得知文子經營一家培訓機構后,她和妙瑜姑商量后決定讓文子在空置的老房開國學班,免費教孩子們讀書,寺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都能學點東西。(海都記者 花蕾 劉淑清 謝明飛 編輯 陳世國 沈桂花 視覺 肖美瑞 葉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