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五十三期
千年城變
20世紀初,用微縮膠卷拍攝的泉州古城墻,大概位于如今泉州市區少林路一帶
閩南網8月4日訊 歷經1700多年歲月,泉州城幾經變遷。僅百多年來,面積已擴大近30倍,地標也發生著巨大變化。
茫茫歷史長河中,雄偉的城墻和城門一度是泉州城里最顯眼的地標。它們高高矗立,將城市重重圍起,護一方百姓平安。歷經千年,到上世紀30年代,許多城門和城墻因開城辟路,以及戰事之需,逐漸被拆毀。
讓古城人民頗為自豪的,還有曾遍布城中的牌坊。婦女節孝、官吏功勛、士子學位,皆可樹立牌坊,列為典范,可惜其中不少已湮沒在歷史洪流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來泉州考察時,曾感慨這些牌坊若存,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毫無疑義的。
而在現代化的都市,泉州灣跨海大橋、浦西萬達、高鐵泉州站等,正在成為城市高速發展中的新地標而為人所知。
地標的變化,反映著城市的發展。因此,我們行走在泉州的各個角落,試圖通過雙重曝光的攝影手法,將歷史和現實同時展現出來,構筑不同時空的對話。
急公尚義坊附近曾有牌坊群,多在1955年被拆去筑水壩、旱廁、豬圈等
古城變遷錄
在歷次泉州城市總體規劃示意圖中,我們看到了五個圓圈,畫出了泉州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最初的豐州古城,在晉江流域中游,在圖中只是一個小圓點。從三國至唐朝約500年間,泉州以這里為中心。公元8世紀初,泉州從豐州遷治現在的古城。這兩個圓圈不相交,新城比豐州古城大了許多。
7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還記得,威遠樓后面曾有一座烈士紀念碑
泉州自唐代建城,到民國拆城,橫亙1300多年。曾經的內外城門有11個,從唐到宋元,建城、修筑30多次。
內為子城,從北順時針,分別是泉山門、迎春門、麗正門和肅清門。外圍羅城,具有防御功能,唐末五代時有七個,即仁風門(東)、義成門(西)、鎮南門(南)、朝天門(北),還有通淮門(東南)、臨漳門(西南)、通津門(新南門)。元代七門調整,廢棄通津門,又在臨漳門和德濟門間新增南熏門,俗稱水門。
上世紀90年代,泉州府文廟前有一座規模頗大的中菜市場
明清500年間,泉州城址變化不大,從停滯逐漸走向拆毀。所幸,我們偶爾路過復建的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還有不那么起眼的“麗正門遺址”、“肅清門遺址”石碑,俯瞰玻璃覆蓋下的德濟門遺址,依然可以憑吊古城曾經的輝煌歲月。
古城歷史悠久,牌坊眾多,這是舊時代表揚人用的。婦女節孝、官吏功勛、士子學位,適合拿來當眾人典范者,就有機會擁有一座牌坊。清道光年間《晉江縣志》記載,泉州古城內外先后有牌坊399座。然而,許多牌坊在過往被拆,甚至拆去筑了水壩、旱廁、豬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