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熱映,最后一個小故事《神筆馬亮》感動了許多人,故事中那些美麗的油畫作品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油畫總是給人美好的遐想,在泉港區界山鎮就有一個因油畫而遠近聞名的村——東張村,早在8年前,村里就將油畫“搬上”了民房,農村風光與“江南水鄉”立體油畫虛實相襯,讓“村在畫中、畫在村里”。近年來,隨著多產業融合、基礎建設、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這個十多年前還是純農業的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民們不再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過上了“世外桃源”般的愜意生活。
千畝蔬菜大棚瓜果飄香
村民在家門口安心就業
龍馬溪穿村而過,清澈見底,偶有三兩只白鷺水面飛舞,上千畝蔬菜大棚瓜果飄香,村道房前屋后干凈整潔,老人們三三兩兩聚在油畫墻旁悠閑聊天……走進東張村,美麗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現在的生活太好了。”66歲的潘金珠是東張村的村民,記者在村里采訪時,見她家的門敞開著,便上門聊起了天。潘金珠的家是一棟建筑面積約360㎡的洋房。據了解,潘金珠一家六口人,老伴是泥水工,兒子是水電工,兒媳婦在村里的鞋廠上班,她在家負責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以前,生活苦,飯都吃不飽,兒子做水電到處跑,聚少離多,現在一家人在一起,收入也還可以,特別幸福。”潘金珠開心地說。
東張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成介紹,2003年以前,東張村還是一個純農業村,村民靠鹽堿地每年種兩季水稻維持生活,村里經濟落后、村容村貌差。因為收入來源少,大量勞動力外流。最高峰時,全村2000多人口有近一半的人都外出務工。“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全村本村村民有3197人,只有200多人外出,還吸引了2000多個外來人口來村里就業。”
多產業融合發展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03年以后,村里探索多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工業、鄉村旅游服務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陳志成介紹,東張村便積極探索三權分置有效形式,在泉港區率先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引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對流轉土地進行連片開發,建設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主要通過土地租賃形式對村里土地進行統一流轉,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陳志成介紹,這一舉措為村集體每年增收33萬元,年均增加村民收入1萬多元。
除了蔬菜種植,東張村還積極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并引導村內企業建設果蔬包裝收儲、物流配送中心等農業配套項目,將農業產業鏈條由種養延伸到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形成產業體系。此外還引進工藝油畫、日用品廠、家具廠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20萬元,帶動1300多人就業。
據了解,2019年,東張村村集體收入約62.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96萬元。
建設美麗鄉村
讓民眾樂居村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宜居造就幸福家園。東張村圍繞“一心、兩線、一園區”的村莊規劃編制,通過上級補助、企業捐資、村民自籌和財政撥付等多元籌資渠道,先后投入3650萬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先后建成東張村農貿市場、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雨污分流建設系統、泉港區村級首座室內燈光籃球場、文體活動中心、村級休閑小公園、標準化農田設施等,使小村換新顏。
“民風特別淳樸,鄉村建設離不開村民鄉賢們的配合和支持。”陳志成介紹,村里目前有8個公園廣場,均是村民自愿無償將土地讓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似乎成了村民心中理所應當的責任。“舉辦活動需要籌款的,總是能一呼百應,多則三五萬元,少則兩三百元,大伙特別踴躍。” 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策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每月為村里老人舉辦生日會,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油畫創作美術展、益智趣味運動會、廣場舞、大鼓隊、籃球賽等文體活動等,極受村民歡迎。
陳志成介紹,今后,東張村將努力打造“產業發展樣板村、生態宜居特色村、民生富裕先行村、鄉風文明示范村”,帶領村民們奔向更幸福的生活。(記者 龔翠玲 胡彥明 通訊員 施惠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