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件回歸重建 浮雕線條清晰
敬字亭的實用功能基本已廢,但亭身精細的浮雕倒忍不住讓人駐足觀看。二層南面雕有叢竹、飛鶴、石塔、芭蕉樹等,北面雕有海水、游魚、云彩、桂樹,以及一手托官帽的官員等。
三層浮雕的一面有5個人物形象,居中者為孔老夫子,身后的兩旁各有一個手捧書卷的童生,左邊一個似文官,右邊一個手提毛筆和硯臺之書房文寶。
三層浮雕的其他幾面刻著碑文。所刻內容跟勵志讀書、追求功名、光宗耀祖及愛惜書籍有關。最頂層的亭蓋,雕刻著一條大鯉魚,寓意著鯉化成龍。
泉港區文體旅游局相關人士介紹,這樣的敬字亭,目前在泉港區已不多見。黃地枝說,小時候,村里還有不少人都將寫有文字的廢紙張丟入敬字亭,如今幾乎見不到了。重建后的敬字亭只是某種程度上依然代表著村民對這種習俗的尊重。
【解讀】
古人敬重文化 講究敬惜字紙
敬字亭,源起何時,至今難以考證。泉港區壩頭中學高級教師吳玉杯研究認為,科舉時代,塾師在教授學生讀書練字中,難免有一些廢紙產生。古人認為,那些記載或書寫有文字的廢紙張、廢舊春聯,是不能隨便丟棄的,必須隨時收集起來,定時拿到字紙亭去焚燒,否則會被認為是褻瀆了孔子公而受到懲罰,終生不識字。
他介紹,當時凡辦有私塾的鄉村,一般都建有字紙亭。各地字紙亭的形制大同小異,有點像塔,又有點像焚香爐。
這樣的說法,得到了泉州市文史專家楊清江的認可。楊清江說,這樣的習俗稱之為“敬惜字紙”,它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全國各地莫不如是。
在古代,這樣的敬字亭到處可見,有的也稱“惜字塔”、“字紙亭”等。新中國成立后,這樣的敬字亭逐漸消散,目前在泉州已不多見。
雇人上街撿紙 還有功律勸勉
記者隨后獲悉,陳垂成《泉州習俗》一書曾記載,泉州民間崇信“敬惜字紙”,認為這是一種積德善舉,家中子孫將來會因“文”而興旺,“有的甚至出錢雇傭閑散勞力走遍街巷撿字紙,不敢隨意褻瀆有文字的廢紙”。《泉州習俗》還記載,在泉州城內有多處著名的敬文亭,“如玉犀巷文昌宮、盛賢鋪北山宮等都建有精致的敬文亭”。
放眼全國,最早的敬字亭或許和《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惜字條約》兩書有關。其中,《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生平遍拾字紙浴焚;多收字紙灰深埋凈地;以字紙焚疏爐;以字紙漂凈水中;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偶于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等等?!断ё謼l約》則倡議:衙門房科最多字紙,須刻刻留心拾藏字簍,多即焚化,不可拋棄糟蹋。(本網記者 陳麗娟 謝向明 通訊員 肖咸強 莊國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