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丟失的原構件又回歸,村民出資原地重建
閩南網(wǎng)3月13日訊 古人敬字惜紙,寫過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糟蹋,要定時搜集,在統(tǒng)一的地方焚燒。
這個地方,叫敬字亭。有私塾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在泉州泉港區(qū)涂嶺鎮(zhèn)蘆樸村東北角,就有一座,似寶塔,又似焚香爐。周身精細浮雕,是第一次重修于清光緒十年的作品。
幾十年前,這座敬字亭還在村里使用,如今更多地成為當?shù)厝吮磉_對文字敬畏的象征。
【細觀】
3米高敬字亭 始建明代晚期
蘆樸村這座敬字亭,歷史可不短,始建于明代,歷經(jīng)兩次重建,如今在一大片油菜花田中顯得有些落寞。但,這些并不影響它的精致。
總高約3.2米,通體石結構,共三層,逐層縮小。從遠處望去,亭蓋的四個角高高翹起,猶如鳥張開的翅膀,給人帶來美感。
84歲的村民黃地枝,見證了敬字亭的重建。他介紹,敬字亭旁原來有一座圣母祖廟,和敬字亭一樣,始建于明代晚期。該祖廟后來因年久失修,在風雨飄搖中坍塌,敬字亭則在清光緒十年第一次重修。
“文革”期間,敬字亭被拆毀,所有的石構件被村民搬走。第二次重修是在2003年10月。在部分村民的捐資帶動下,敬字亭原地重建,大部分主要石構件在流失幾十年后又重歸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