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寺坐落在泉州市涂門街中段上。涂門街是泉州文化遺產最豐富的一條街,從西往東,分別坐落著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廟、代表伊斯蘭文化的清凈寺,同時還有錫蘭僑民舊居、民間信仰的重要代表——關帝廟,千年以來,各種宗教信仰和諧共處于一條街道上,可見泉州文化的包容融合與多元性。
【性質】
泉州清凈寺是在本系列遺產中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時期遠跨重洋來泉州經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惜物證。它見證了10至14世紀泉州海洋貿易繁榮時期,中國與阿拉伯地區間密切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清凈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歷代屢有修繕。寺院周邊歷史上曾是穆斯林聚集區。
清凈寺
【門樓】
泉州清凈寺是國內少有的用花崗巖和輝綠巖建造的禮拜寺,現存重要遺存有石構門樓、奉天壇等,呈現出鮮明的西亞伊斯蘭教寺院特征。
門樓通高12.3米,基寬6.6米,整體由三層四道高大相連的半穹頂或穹頂尖拱門組成。在尖拱門上方有一列《古蘭經》阿拉伯文石刻,主要意思是:“真主萬能。”表達了虔誠的信仰。
這個門樓的形式是很典型的西亞清真寺風格,尖拱門逐層內凹,第一、二進門道外觀均為尖拱形,頂部均為半穹頂,主體風格為伊斯蘭穹頂式樣,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藻井裝飾風格。第三道門道為穹頂,其南北兩側門洞的尖拱下方的支撐構件類似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雀替。
【阿拉伯碑文】
在尖券門上方是本寺最重要的兩行阿拉伯碑文,譯文是:“此地人們的第一座禮拜寺,就是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禮拜寺,名稱“艾蘇哈卜寺”建于回歷400(公元1009年~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邁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設拉子著名的魯克伯哈只,修復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懸的穹頂、加闊了甬道,重修了高貴的寺門并翻新了窗戶,于回歷710年(公元1310年~1311年)竣工。”它明確記載了兩個信息:一是這座清凈寺始建于1009年,是當地第一座禮拜寺。二是寺院1310年重修,來自波斯設拉子的穆斯林重修了這座禮拜寺,所以在建筑風格上也受到了色拉子當地清真寺建筑的影響。現在看到的就是重修后的遺存。
門樓屋頂上是望月臺,是伊斯蘭教齋月里阿訇登臨望月,決定開齋日期的地方。上面磚砌的部分是17-18世紀重修的。
【奉天壇】
禮拜堂奉天壇門楣上也有《古蘭經》雕刻,提示我們即將進入禮拜堂。
現在我們面朝的是正西向,是伊斯蘭圣地麥加的方向,這片墻叫“米哈拉布墻”,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禮拜朝向,這是禮拜堂中最重要的一面墻,所以可以看到它裝飾得比其他三面墻都精美,建有7個刻滿古蘭經銘文的壁龕。中間凹進去的地方是阿訇主持禮拜的位置。
【米哈拉布墻銘文】
米哈拉布墻上的銘文主要是《古蘭經》,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是圣壇左邊中間這龕,寫著:商業不能使他們疏忽而不紀念真主、謹守拜功和完納天課。
還有圣壇右邊中間這龕,寫著:“船舶在海中帶著真主的恩惠而遠行,以便指示你們他的一部分跡象,對于每個堅忍的、感謝的人,此中確有許多跡象”。可以理解為祈禱真主保佑來華貿易的航海者。
這些石刻說明來到泉州的伊斯蘭信徒多為從海上遠航而來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嚴格的教規及其精神追求。
【古井】
古井是建寺時開挖的,主要是穆斯林禮拜之前取水凈身使用,井水至今仍是清澈可用。
【明善堂】
明善堂建于1567年,是較小規模穆斯林禮拜的場所,也作為管理場所;現在正廳仍作為小禮拜堂,兩側櫸頭間為管理處辦公和管理用房。明善堂外部建筑形式是當地傳統的建筑風格,正廳內部則是按照穆斯林禮拜所需風格進行布置,體現多元文化交融。
【敕諭碑】
是1407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頒發保護伊斯蘭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記載“今特授爾以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違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員、軍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違者治罪。
14世紀末期,泉州地區由于戰亂,伊斯蘭教寺院荒廢,穆斯林的朝拜活動受到影響。到了15世紀初期,明朝皇帝頒布了圣旨來保護穆斯林及其寺院,由此穆斯林后裔在泉州得到延續。
【保護管理】
清凈寺作為使用至今的遺產,從古至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保護。這里有兩方與保護管理有關的重要碑刻。
左邊這方是【重修清凈寺碑記】是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李光縉所撰,記錄了當時修繕艾蘇哈卜寺的經過,碑文中提到“樓峙文廟青龍之左角,有上下層,以西向為尊。”同時還提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十二月、二十四氣等中國傳統觀念,這也可以看出當時傳統士大夫對于外來文化,也會用中國文化加以解釋。
右邊這方是【重立清凈寺碑】,是由吳鑒撰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屬南門清凈寺舊物。后因寺毀,該碑被移置涂門街艾蘇哈卜寺,現碑為正德二年(1507年)重刻,碑中提到“創茲寺于泉州之城南。今泉造禮拜寺,增為六、七。”描述了伊斯蘭教從海路傳入泉州、在泉州興盛和建寺的情況,特別記錄了當時泉州已建有清凈寺6、7座。
這兩方碑刻非常珍貴,是中國伊斯蘭寺院中可考的最早漢字碑記,對于研究早期阿拉伯與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蘭教在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傳播與清真寺的建置、組織機構等,都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雀替構件】
這里還有一些有趣的信息,這座清凈寺是按照西亞清凈寺建筑風格建造的,但一些構件也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比如這個雀替,體現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交流與融合。
歷代穆斯林圍繞清真寺聚族而居,形成獨特的穆斯林社區。今天,居住在清凈寺周邊的穆斯林依然傳承著伊斯蘭風俗習慣,保留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節慶活動,這也吸引著眾多國內外穆斯林前來探訪。
清凈寺是宋元時期泉州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見證,這一群體是亞洲海洋貿易的主要參與者,是宋元國家口岸多元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建筑風格及元素上來看,體現了海洋貿易為泉州帶來的人群匯聚和文化共存,這些多元文化因素極大地豐富了國家口岸城市的城市面貌和文化內涵。此外,清凈寺其修建之初位于城外,隨著12-13世紀外商聚居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也向南拓展,也就將清凈寺納入城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清凈寺也是宋元泉州外商聚居區的珍貴遺存,是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體現了宋元國家口岸城市獨特的融合、發展過程。
清凈寺的保護也離不開泉州民眾的執著與努力,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與珍視,才使得清凈寺建筑及文物得到很好的保存。通過清凈寺所留存下來的空間格局與斑駁的磚石,以及透過石頭上面鐫刻的紋飾及銘文,使我們得以探知那段久遠的歷史。清凈寺既留存著泉州海上貿易的發展印記,又刻寫著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更折射出中阿文化交流的絢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