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的代表性遺產要素,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顯著特點的產業結構。該窯址與泉州海洋貿易的發展同步,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展現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位置】
位于晉江轄區內的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泉州城郊規模最大的一組古窯址。距泉州古城21.4公里,距泉州港江口碼頭不到20公里。
【背景】
制瓷技術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自7世紀起,瓷器就在東西方商貿往來和文化、技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10世紀起,瓷器成為中外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風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泉州地區陶瓷業的發展,10-14世紀,窯場遍布泉州城外,現已發現的外銷陶瓷窯址150多處,其密度居中國第一,歷史上著名的窯場有磁灶窯、德化窯等。
磁灶窯址
【發展歷史】
磁灶窯所在的晉江磁灶境內是泉州主要的瓷器產區,擁有陶瓷生產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位于晉江西北的紫帽山南麓,為西北高東南低的丘陵地帶,瓷土埋藏豐厚;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草木繁茂,可提供燒窯的燃料;境內有晉江支流九十九溪的支流梅溪穿境而過,水上交通便捷,離泉州港僅十幾公里。磁灶窯場選址具有科學性,梅溪兩岸依山坡建窯的選址可取地土開窯,就地取“柴”,陶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運輸運量大、運費低而且較好解決陶瓷產品在運輸中易破損的問題。既最直接高效解決產業鏈的問題又能最低成本解決原材料的供給和產品運輸的問題,使產品價格更具有市場競爭性。入宋以來磁灶窯業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唯一出路就是窯業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求發展。在產品種類、釉色和裝飾技法上創新;在制坯施釉和裝燒技術上創新;在經營管理模式上創新。解決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問題,主要依靠泉州海商。因為泉州海商既了解海外市場需求又熟悉磁灶窯業,由他們提供海外市場需求的信息引導磁灶窯產品生產。泉州海商了解海外市場需求的途徑有兩條。其一,從“住蕃”到雜居。其二、來泉“蕃商”。熟悉番國的風土習俗是市場導向的一種模式。以市場導向的另一個模式就是按訂單燒制(亦稱訂燒),軍持就是東南亞穆斯林的訂燒器。
磁灶窯業也在同一時期跟隨泉州港由興起走到鼎盛。雖產品比較粗放但生產工藝博采眾長,因地制宜,獨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場為導向,大量遠銷東亞、東南亞以及東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10-14世紀磁灶窯實現了由普通的內銷民窯一躍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而斐聲海內外,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
【展示館《磁灶窯:宋元泉州外銷陶瓷生產基地》】
磁灶窯專題展圍繞生產與外銷兩大主題。
【生產】
金交椅山窯址是泉州古代窯址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一是所在地瓷土豐富,二是有山適合建窯,三是有溪便于運輸。
2002年至2003年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復原的金交椅山窯址總體布局,有取瓷土區、臨水的淘洗區、瓷器制作區、燒制瓷器的窯爐等,它們利用山地坡度建造,再從梅溪運往江口碼頭,隨著泉州港梯行萬國的商船遠銷到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等地。
金山椅山窯址保存的遺跡體現了陶瓷生產流程的完整流程。
【梅溪】
梅溪是古代磁灶窯瓷器的主要水上運輸通道,由西向東經晉江匯入泉州灣。運輸磁灶窯陶瓷的船只可由梅溪直達泉州灣各碼頭,再遠銷海外。磁灶窯系各窯場大多選址在梅溪兩岸的山丘上。
【外銷】
磁灶窯陶瓷生產與泉州港的發展興盛緊密聯系。10-14世紀,磁灶地區窯業發達,考古發現窯址12處。
磁灶窯工藝特點:
1、釉色豐富,有青釉、醬釉、黑釉、綠釉,彌補了瓷土粗糙的不足,突出了揚長避短的智慧。
2、裝飾手法多樣,有刻劃、剔花、模印、堆貼、鏤空、彩繪等。
3、窯具獨具特色,德化窯用匣缽裝燒,磁灶窯更多使用墊柱支燒。
4、裝飾紋樣:從紋樣可以看出磁灶窯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海外定燒,如伊斯蘭風格的纏枝花和云紋照片的瓷片。
從清末開始磁灶窯業生產由日用瓷轉向建筑陶瓷生產。
磁灶窯陶瓷生產的流程有:取土-煉泥-制胚-裝飾-上釉-晾胚-燒制。
【龍窯模型】
磁灶窯的龍窯模型,窯爐沿山坡而上,像條龍,得名龍窯。
磁灶窯外銷情況:
1、外銷范圍: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等地。
2、外銷器物:日用陶瓷。
3、外銷依據:①《晉江縣志》《諸藩志》《島夷志略》等史料有明確記載。②泉州后渚宋代沉船的考古發現有磁灶窯產品。③航線上也有豐富的發現,中國領海有“南海一號”、“華光礁I號”沉船;海外有韓國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賓呂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都大量出水磁灶窯典型外銷器物。
軍持,又稱凈瓶,是伊斯蘭教徒隨身攜帶的凈手圣物,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廣泛傳播刺激了人們對軍持的需求,磁灶窯便抓住商機,大量生產這類物品銷往海外。
【作坊遺址】
作坊遺址位于金交椅山東坡,面積約250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考古發現有六處人工修整臺地,分布著貯泥池1處、沉淀池1處、陶缸10口、柱洞3個、磉墩4個、灰坑6處、陶車坑等遺跡,是窯工完成陶瓷坯體成型、上釉、裝飾等工作的場所。其使用年代為10-13世紀(五代至南宋)。
【Y3窯址】
Y3窯址為西--東走向的龍窯,窯殘長41米,現有窯底、窯壁、窯門、磚石混合砌筑的護窯墻、窯側有上窯路等遺跡。Y3年代約為10-12世紀(五代末至北宋末)。
【Y2窯址】
這是位于發掘區中部的Y2,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龍窯,在四座窯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窯爐斜殘長60.88米。窯頭的火膛位于山腳之下,窯身盤延于山坡之上,遠遠望去像是一條長龍臥于山中,這就是龍窯得名由來。窯底坡度逐步遞減,形成天然抽力,使火力自然上升。現存火膛、窯室、窯尾、窯頂、窯門、上窯路、護窯墻等相關遺跡宋元時期磁灶窯的典型代表。Y2主要燒造青瓷、醬黑釉器,其燒造年代約為10-13世紀(北宋末至南宋)。
【Y4窯址】
Y4窯址為西--東走向的龍窯,現有窯底、窯壁、1窯門、護窯墻等遺跡。
【保護管理】
土遺址保護的主要威脅是風雨沖刷、蟲害、自然風化。針對雨水沖刷:我們建設了保護展示棚,防止雨水飄入。遇到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加強防護和巡查,及時做好窯址地面人工排水,災害后由專業人員進行專項評估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