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勝塔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位于泉州灣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釵山上。是商舶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也有護佑商旅的作用。同時,六勝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六勝塔
【航海傳統】
10世紀以來,泉州城外的行政區劃一般由少者10余鄉,多者達100余鄉組成一個行政單位。
借助得天獨厚的海港地理優勢,石湖民眾廣泛參與海外貿易活動,經濟繁榮,人口稠密,因此,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石湖”一個村莊,就足以單獨組成一個行政單位。顯示石湖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社會地位。
現石湖郭姓家族還有許多人從事海上貿易,泉州港千年來的海外交通文化滋養了泉州人走向遠洋的夢想。
六勝塔所在地名為金釵山,位于石湖半島突出部,是泉州灣的出海口。六勝塔于2006年5月與萬壽塔、石湖碼頭一起作為“泉州港古建筑”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勝塔始建于1111—1113年(北宋政和年間),高達36.06米,出入泉州灣的船只均可在海上清晰地以它為導航標志。
六勝塔由僧人祖惠、宗什募資興建。值得關注的是,本地一位名叫“薛公素”的商人積極參與募集資金,促成六勝塔順利建成,可見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繁盛,給石湖周邊民眾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積累了深厚的經濟實力。
“六勝”之名從印度佛教的“六勝緣”而來。“六勝緣”是阿羅漢修得“留多壽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修行“留多壽行”的緣故,遂為石塔取名“六勝”。這座塔成為12—13世紀泉州本土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六勝塔坐北朝南,塔身為花崗巖砌筑,樓閣式,八角五層空心結構。塔基做雙層須彌座,塔身結構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塔每層間隔設有四個券形門和四個方形龕,門與龕上下層相錯設置,各門、龕兩旁浮雕金剛、力神等佛教形象。第一層金剛神、第二層信奉佛教的名流和僧侶、第三層護法神、第四層羅漢、第五層菩薩,雕刻形態逼真,技藝精湛。
檐下用石雕作斗拱,各層轉交石柱上的櫨斗作圓形蓮花狀。根據文獻記載,六勝塔“壯麗幾擬開元鎮國、仁壽二塔”,其平面形制、塔身結構、外觀裝飾等方面與開元寺雙塔相似。
由于,六勝塔修建在泉州灣出海口的山上,除了具備宗教意義之外,六勝塔更是承載了作為泉州灣主航道航標塔的獨特功能。
六勝塔正面高懸的匾額寫著“萬壽塔”三字,恰好與寶蓋山上的“萬壽塔”重名。說起這方匾額還有一段來歷。六勝塔自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3年)創建以來,一直得到較好的維護。可是,到了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軍追擊南宋端宗皇帝至泉州附近,雙方在泉州沿海發生重大戰事,造成六勝塔大半建筑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六勝塔,繼續發揮航標的作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十二月,蚶江海商凌恢甫獨資重修六勝塔,為了祈求眾生平安、健康、長壽,故懸掛“萬壽塔”匾額以表達良好的愿望。
匾額上款刻著“檀越錦江凌恢甫立”,“檀越”表明凌恢甫是此次六勝塔重修的捐資人,“錦江”表明凌恢甫的籍貫是蚶江人。下款刻著:“至元二年丙子臘月日建”,表明此次重修工程始于1336年底。這次重修前后耗時兩年零四個月,至1339年3月才完工。
凌恢甫的先輩于11世紀中期遷居蚶江,以從事海運起家。至凌恢甫時,事業振興,成為富甲一方的航運家。“凌恢甫現象”反映了14世紀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經濟實力的雄厚。
12世紀初期,六勝塔旁建有“魁星堂”,泉州名賢梁克家(狀元宰相)青年時期曾在此攻讀詩書。1628—1644年,泉州知府樊維城重修。1644—1661年,毀于戰火。此次在整理六勝塔周邊環境時,從地下出土的這些石構件,經過分析比對,應是明代重修魁星堂的遺物。
六勝塔旁的寺院名叫東岳寺,是以奉祀東岳大帝而得名,根據南宋韓元吉(1118—1187年)撰寫的文獻表明,泉州沿海民眾向東岳大帝祈求的愿景中就有“海無颶風”的內容。寺內兩尊“金剛力神”就是14世紀重修東岳寺留下的精美石雕像,成為東岳寺的鎮山之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