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了,采茶了!”時下正是永春佛手茶上市的季節。4月17日凌晨4點,剛睡不到兩個小時的黃金川就趕緊驅車趕到40多公里外的蘇坑鎮,現場管理茶葉制作的揉捻、搖青、殺青。直到天亮,他還一直在忙著茶葉的揉捻、初烘等各種制作細節。
早上9點,耀眼的陽光撥開蘇坑鎮熙里村的濃霧,黃金川在茶園里拿著茶葉向記者展示:“這幾天是最佳的采茶時間,茶葉既不會太粗老也不會太細嫩,做出來的茶質量會更好、更香。”中午時分,在蘇坑茶葉集中加工區,黃金川又忙著管理曬青、攤晾。
永春佛手茶于清康熙年間便引種于達埔鎮獅峰巖,因葉大似掌,茶中又帶有佛手柑散發的天然果香而得名,現主產于蘇坑、玉斗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系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1997年被評為福建省名茶,2006年12月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作為永春佛手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黃金川已在這連綿起伏的茶山間守望了數十年。
黃金川出生于永春佛手茶發源地達埔鎮,從13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手工制茶。“那時全家的經濟來源都靠茶葉。晚上熬夜搖青、做青,白天又要做茶、采茶,一年四季都是這樣過來的。那時,都是手工制作,手腳起泡、晚上熬夜都是家常便飯。”
黃金川說,自己從13歲至23歲,每年至少有170~180天要熬夜制茶,他的體重一直穩定在89斤左右。讓黃金川記憶猶新的是,在學習搖青時,因身高不夠,他總要在腳下墊幾塊磚頭。他深知,制作好茶并非易事。為了掌握每一道制茶工序,他四處拜訪制茶高手,虛心求教,認真學習每一道工序,不斷摸索總結。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他在十六七歲時制作的茶葉一斤就能賣到十八九元,而別人一般僅賣四五元。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黃金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茶技藝,成長為泉州市永春佛手茶非遺傳承人。“品種特征明顯,茶湯醇厚但又顯鮮活,水清且有種冰涼的甜味和天然的果香。”永春縣茶葉專家如此評價黃金川制作的茶葉。這種獨特的品質特征,也讓黃金川制作的佛手茶屢獲省市縣茶王等獎項,他所創辦的茶葉品牌榮獲泉州市知名商標。
近年來,永春縣推動當地佛手茶扎根本土、深耕特色,種植規模達5萬畝,年產5000噸,年產值達6.8億元,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榮獲“2015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016年有影響力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等稱號。2023年,永春佛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18.04億元。永春縣也因此成為福建烏龍茶出口基地和中國名茶百強縣。
在黃金川眼里,永春佛手茶不僅僅是養生好茶,還是能致富一方的特色產業,只有讓更多人參與茶產業,才能帶動更多鄉親把茶葉推廣出去。20多年來,每逢茶季,黃金川都會到茶農家中,手把手傳授永春佛手茶傳統制作技藝。2011年8月,黃金川牽頭成立了福建省旭年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吸納20多戶種茶戶,社員達100多人。作為合作社理事長,黃金川帶領群眾開山種茶、開辦茶葉店,并指導茶農提升茶葉品質,輻射帶動縣內多個鄉鎮幾百名村民就業。每年春秋兩個茶季,黃金川還召集本社成員進行佛手茶制作技術培訓,參與由永春縣茶葉同業公會組織舉辦的永春佛手茶栽培與加工技術培訓班授課,受訓茶農達1100多人次。
從土生土長的采茶人,到堅守“匠心”的制茶大師,再到幫助群眾致富的“領頭雁”,黃金川深耕“一片茶葉”,不斷成長。“做好佛手茶是一生的堅守,茶就像是我最靠譜的老朋友,始終陪伴著我,呵護著我。累了,我喝杯茶解困;委屈了,喝杯茶釋懷。茶是生活,更是人生。”他說,“要不辜負每一片茶葉,做地道的好茶,堅持努力做好每一泡茶,把佛手茶的神韻傳承給更多的人。”(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記者 陳舒怡 通訊員 蘇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