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印尼方面?zhèn)鱽硐?,劉光淮的一批?5.8噸、貨值3.93萬美元的永春蘆柑已在印尼順利通關(guān),這也是本產(chǎn)季首批順利出口的永春蘆柑。劉光淮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下,“你不知道,這幾年印尼一年一個政策,原本最大的蘆柑出口市場,現(xiàn)在越來越不好做。”
2012年以前,印尼為永春蘆柑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量約占總量40%左右。2008年,永春蘆柑出口印尼7萬多噸,達到巔峰。
作為永春縣最大的蘆柑出口商,聚富果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劉光淮跟印尼可謂是“老相識”。他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印尼為控制中國水果入境數(shù)量,先是指定進口口岸,然后實施配額制度,再到去年的熏蒸要求,限制政策層層加碼。
在實行指定口岸政策前,永春蘆柑一直從印尼雅加達登陸,其后印尼方面要求只能從印尼泗水登陸。“泗水比較偏遠,貨船要多走3—4天,運輸費用更高、貨期更長。更要命的是,泗水只是個小口岸,常常要排隊。”劉光淮向記者訴苦,鮮果最耽誤不起的就是時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2年印尼出臺農(nóng)產(chǎn)品新法案,為防止橘大實蠅傳入,要求柑橘輸出國家必須對原料進行檢疫處理。法案從2014年10月起正式實施,植物檢疫證書必須注明檢疫處理方式,三者選其一:一是2℃—3℃冷藏處理16—18天;二是溴甲烷熏蒸處理;三是輻照處理。
但去年,永春縣既沒有大容量的凍庫,也沒有擁有相應(yīng)資質(zhì)的熏蒸機構(gòu),因此,整個產(chǎn)季全縣只有一家企業(yè)用冷藏處理方式向印尼出口數(shù)量有限的蘆柑,而凍庫還是幾經(jīng)周折向附近飲料廠租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