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你們要勻速向前用力拽!”
“還有三米,第二組要超過你們啦……”
永春蓬壺鎮仙嶺小學的操場上,常常可以見到孩子們用舊輪胎改造的各種運動器材進行鍛煉,相互鼓勵的呼喊聲此起彼伏。在這里很多運動都跟橡膠圈有關,如青蛙跳水、負重接力、獨木橋、風火輪賽跑……在不大的校園里,你還會發現座椅、拔河繩、呼啦圈、鞍馬、盆栽花壇,都是膠圈做成的。
用自行車胎和繩子做成的拔河器深受孩子們的喜歡。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攝
變廢為寶,創造出這些器材的正是這所學校的女教師林美珍,今年39歲。
2010年,林美珍從鎮上的中心小學來到仙嶺小學支教,因為舍不得這里的孩子,遂扎下根成了留守老師。在這里,6個年級僅有10名老師,林美珍身兼語文、體育、音樂等課程的教學。“體育課場地有限,器材沒幾件,能進行的運動項目很少。”林美珍曾經苦惱于如何讓山區的孩子擁有豐富的課外體育運動,直到2013年的一天,她偶然路過學校附近的輪胎店,看見一名男孩滾動著廢舊膠圈玩耍,這給了她靈感。
操場上,孩子們用舊輪胎制成的小車進行拖拉比賽。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攝
從此,仙嶺小學的體育器材室里的物件變得越來越豐富,有膠圈呼啦圈、輪胎障礙、膠圈鞍馬、膠圈拔河器,甚至有塑料可樂瓶做的陀螺、內胎剪成的飛盤、舊衣服配合魔術貼做成的拋接球器材等。
“這些器材不僅能鍛煉孩子們的平衡感、力量,還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體能進行搭配訓練。”林美珍根據這些自制器材開發了二三十種游戲,現在,每周一、三、五,早上9點至9點30分,便是孩子們的“膠圈大課間”,包括五彩圈操、跑操、趣味膠圈等活動。林美珍說,五彩圈操和跑操是學校一位音樂老師創編的。今年兒童節,學校還特別邀請全校的家長和孩子一同參加“膠圈趣味運動會”。
今年7月22日,在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小學體育活力校園創新獎優秀案例頒獎典禮上,中國籃協主席、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為林美珍頒發了校園體育文化創新獎和活力校園國際交流獎兩個大獎。
“在我的班上有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我希望他們能在學校得到鍛煉,從中收獲快樂。”林美珍設計教具的時候常常有孩子圍觀,她會將一些簡單的制作分配給他們。“收獲快樂是一種能力,它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其實很簡單。”她說。(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文/圖)
體育課上,林美珍帶著孩子們繞著輪胎障礙跑步。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攝
大課間活動,孩子們跳過利用廢舊輪胎制成的鞍馬。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攝
每次上完課,林美珍都要維護好器材,保障孩子們的安全。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陳博文 姚德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