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25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在距離永春縣城十幾公里的湖洋鎮吳嶺村,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常住的200多人中約有八成是老年人。近年來,這個昔日的“留守村”正在煥發新顏。村里群策群力創辦了鄰里守望堂,為留在村里的老人提供免費午餐,還安排了多樣的文體活動。生活變得豐富后,老年人也積極反哺鄉村治理,成立志愿服務隊,發揮余熱為吳嶺村奉獻力量。
召開紅色議事會討論民生問題
舊廠房變食堂 每天提供免費午餐
因為與子女兩地分居,吳嶺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存在諸多不便,且他們生活節省,經常做一頓飯當做幾餐來吃,既不衛生,也不夠營養。
想著解決村里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吳嶺村決定創辦鄰里守望堂,給老年人提供免費吃午餐的地方,一并提供其他文體活動。去年,村里將距離村部不遠的一座廢棄的廠房騰空,進行簡單裝修后,改造成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文化活動室、廚房、餐廳。這座廠房每天開放給村里的老年人使用。
除了上級補助,吳嶺村還號召在外鄉賢和年輕人積極捐資捐物。得知老家要辦鄰里守望堂,離鄉的年輕人都表示支持,自己無法陪伴在長輩身邊,希望他們在老家能吃得好、生活得好,大家紛紛出錢出力。很快,村里就籌集到了50多萬元,設立了專門基金,通過金融運營來維持鄰里守望堂的日常運轉。
買菜、洗菜、做飯、打掃、洗碗……鄰里守望堂的這些工作,也都由老年人們自己負責。經過協商之后,大家主動分成四組,由離任村干部、老黨員帶頭,采取每周輪流的方式,一起管理鄰里守望堂。廠房旁還設有愛心菜園,一些熱心的村民也時常給鄰里守望堂送來蔬菜、大米和食用油。
每天,村里的老年人都有事情可做,聚在鄰里守望堂一起吃飯、拉家常,有事可互相幫助、有病可互相守望,大家都樂在其中。
村民們在鄰里守望堂吃飯
學習書法繪畫南音 老年人志愿服務鄉村
除了廚房,餐廳,鄰里守望堂還配套乒乓球室、閱覽室、棋牌室、書畫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定期開展南音交流、鄉村匯演、高甲戲演出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一些從來沒有讀過書的老年人,幾十年都不識字,但在鄰里守望堂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激動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們還身體力行反哺鄉村治理,促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自鄰里守望堂創建以來,村干部利用每日一聚,聽民聲、訪民情,提高老年人自治意識和參與熱情,打造說事、議事、主事平臺。同時,整合村“兩委”、村民小組長、紅色鄉賢振興促進會成員、社工等力量,建立“鎮黨委+村黨支部+紅色議事會+近鄰幫幫團”四級網絡體系,串聯村里日常公共事務,幫助貧困戶、孤寡老人等代辦各類事項。
豐富的文體生活
村里的老年人們還自發成立了志愿服務隊,義務擔任政策宣傳員、環境監督員、糾紛調解員,參與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糾紛排查化解、治安防控等重點工作,發揮余光余熱,積極傳遞正能量。今年來,他們勸導簡辦紅白喜事3場,踐行移風易俗新風尚。
據介紹,吳嶺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創建示范點、省級農村精神文明示范培育點、市級文明村、2019年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成為泉州電大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基地”。2019年,該村的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零發案,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在鎮綜治中心組織的綜治和平安建設“三率”固定電話測評中,吳嶺村群眾的安全感、成效率、滿意率均在全鎮前列。
永春湖洋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吳嶺村的做法已在湖洋鎮進行全面推廣,很多村莊也陸續創辦了免費午餐,希望通過這種創新“不離土不離鄉”的居家互助養老模式,讓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教老年人們寫字繪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