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文聯、文化學會,建起兩個展館,奉上一臺晚會……在永春,幾位文化愛好者為了傳承發揚本土文化無私付出著。而這背后,還有眾多熱心鄉賢的慷慨出資以及相關部門的協調溝通支持。
日前,永春縣湖洋鎮繼2019年元旦首個文化展室鄉土人文館開館后,第二個展室湖洋溪水文化館也順利開館,并免費對外開放。
展館圖文并茂展示湖洋鄉土人文
圖文并茂再加實物 兩個展館內容豐富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湖洋鎮文化綜合大樓的這兩個展館參觀。展館內容豐富,以圖文并茂加實物的方式,分別從建筑、習俗、人文等方面展示湖洋。觀眾得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深入了解湖洋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
“湖洋鎮有近5萬人口,但大部分都外出工作生活,留在本地的只有1萬多人。這些人大多是老人小孩,湖洋文化如果不好好整理傳承下去,很多年輕人就都無從知道了。”湖洋文化學會會長、今年83歲的陳谷先老人長期從事本土文化工作,他意識到,湖洋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必須要有一個群體對其進行有計劃的整理傳承。
2018年,陳谷先等人首發倡議組建一個專門研究傳承和弘揚湖洋文化的民間組織,得到眾多湖洋鄉賢的積極響應。對此,湖洋鎮黨委政府也大力支持,無償提供鎮文化綜合大樓作為場所,并由鎮宣委牽頭協調籌備文化學會、文化展室的相關工作。
不久,永春縣湖洋鎮文聯、永春縣印石民間文學交流中心和湖洋文化學會先后成立。
籌集資金設計方案 鄉土人文館建成開館
“起初,我們只想把湖洋的歷史文化資料整理出來。后來,湖洋鎮宣委劉興寶提出要圖文并茂地展示,于是有了布置展館的想法。”永春縣印石民間文學交流中心理事長、今年65歲的黃錦樹回憶,他們著手進行資料、圖片的搜集整理,為文化展室策劃設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建館初期,除了鎮里提供的場地外,沒有資金、沒有方案、沒有圖紙,連資料也需要重新分類。在熱心鄉賢的資助下,展館籌備組籌集了5萬元啟動資金。
錢不多,要做的事卻很多,這就需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當時請了一家廣告公司幫忙做展館的規劃設計和裝修,一個館的報價就要15萬元。”黃錦樹說,為此,他們決定自己做。籌備組人員自己規劃布置展館,買材料來裝修。
幾位老同志為了傳承發揚家鄉文化盡心盡力工作,這也感染了更多人的加入。永春四中教師鄭永杰主動前來幫忙整理資料,文學愛好者鄭詩赤、《烽火南洋》的作者鄭國寶、鄉賢黃陽澤和李洋琴等人也主動加入幫忙。
2019年元旦,湖洋鎮鄉土人文館終于建成開館,免費對外開放。
計劃籌建第三個館 展示南音等文化藝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地,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湖洋溪源遠流長,見證著湖洋的歷史與輝煌。鄉土人文館由于版面有限,有關湖洋水文化、紅色文化等內容無法展出,這讓大家感覺有所缺憾。
去年7月,“溪山流韻”展館開始籌備。今年元旦,包含“湖洋溪水文化”“紅色文化”兩大板塊內容的“溪山流韻”展館正式開館。當晚,由湖洋文化學會主辦,鄉賢、各協會單位關心、支持,群眾自發參與的“千年古鎮 文化湖洋”元旦文藝晚會成功舉辦。
“我們還計劃建第三個館,用以展示湖洋的南音等文化藝術。”黃錦樹介紹,兩個展館的建設,他們通過申請政府部門專項扶持資金和向熱心鄉賢募捐,總共籌了20萬余元。“大家都是義務工作,來回縣城排版設計展板的車票、食宿都自掏腰包,沒有報銷一分錢。”陳谷先坦言,作為民間組織,用民間的力量建純公益性質的展館,難度非常大。這當中存在著資金短缺、后續維護難度大、人員不足等問題。(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林培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