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苗往上竄,甘蔗拔節長。沿著瀝青小道穿進泉州市永春縣“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現場,連片的稻田和甘蔗園在秋日里卻是一片翠綠。溪水淙淙,新建的石鼓濕地公園人行橋兩頭串聯起了自然田園風光和僑新老醋觀光工廠。
在這里,剛剛舉辦完一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未來的奢侈品就是鄉村生活”的歸隱式、田園詩般的鄉村生活形態概念正悄然植入人心。
打造具有鄉村美學美感的山水田園圖(李育智 攝)
規劃賦能 繪就“風光美”
如何將“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打造成“出則繁華,入則寧靜,隱于市、靜于心、雅于境。”的情境效果?永春縣緊扣“田園風光”主題,致力于實現山、水、田、林、路、村的六位一體全域生態化綜合治理,打造具有鄉村美學美感的山水田園圖。在前期規劃中,堅持“微改造、精提升、不造景”的原則,并與中國美院攜手合作,設計師駐點指導,確保設計理念的完美呈現,讓田園風光更加自然、真實。
“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連片整治、千畝良田建設項目,對農田、村莊進行全面梳理清理,流轉500畝耕地作為核心起步區,建設農業公園。”永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林琪宇介紹,通過整合千畝稻田、千畝蔗園、千年渡口、千年古剎、千年古榕、千年老醋、千棵荔枝樹、千萬個負氧離子等“八千”資源,全面推進“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項目。
始于石鼓橋、終于鳳美橋,該項目以桃溪流域石鼓段為核心,區域總范圍5000畝,其中耕地3000畝。圍繞“美麗田園、美麗河道、美麗經濟、美麗村莊”等四個美的目標開展建設。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年度投資額的80%。
此外,該項目還規劃打造“十里桃源長廊”,從石鼓鎮古渡人行橋到東關鎮東關橋,全長河道20公里,串聯桃溪兩岸農業、水利、文化以及鄉村景觀,打造“田美”“街美”“水美”等現代宜居版“清明上河圖”。
建設優化 創造“環境佳”
“新建的人行橋直接將桃溪南北兩岸的工業景觀和自然景觀連接在了一起,觀光旅游的區域輻射面更寬更廣了。”近日,永春縣全域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尤金鳳說,石鼓濕地公園人行橋即將全面貫通投入使用,絲帶狀的橋體與周邊景色相融,更具美感。
游客在“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游玩拍照(康慶平 攝)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環繞。開展“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以來,永春縣建立健全“指揮部+四個工作組+國企+鄉鎮+項目”的高效工作機制,扎實推進水環境治理、居住環境整治、風貌管控、基礎設施提檔等工作;開展石鼓大橋周邊河道清淤整治,完成濱水綠道、步道提升,新建停車場、豐收廣場等項目;完成桃溪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村莊道路改造工程、污水收集管網等項目;協調供電公司、廣電等公司開展項目區內線桿整治,完成項目核心區次入口35幢民房立面裝修。
“我們還對僑批文化館進行全面升級,對當年華僑捐建的卿園禮堂、僑居等進一步修繕并改造利用。將桃溪渡口與傳統僑村等特色文化資源,融入項目區內田園、村莊與桃溪濕地的旖旎風光。”石鼓鎮黨委副書記李偉波說。
全面發展 推動“產業興”
近日,永春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與石鼓鎮卿園村村民委員會現場簽訂了百會幫百村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將就《甘蔗減肥提質增效與蔬菜安全生產及養分管理》等項目加強合作,為石鼓甘蔗產業質量發展再添護翼。
為推進“一縣一溪一特色”項目產業發展,今年以來,永春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國家甘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甘蔗全產業鏈合作,建設甘蔗品種園,推廣良種繁育技術,引入種植無病毒甘蔗種苗。“明年,我們將建設經營甘蔗示范片區和脫毒種莖生產園,借助國家甘蔗工程技術中心的技術力量,使每畝收益增加至少一倍,全面提升甘蔗產業發展。”李偉波說。
從一粒米到一缸醋,從一滴水到一度電。永春“一縣一溪一特色”項目同步開展高優水稻示范種植工作,總結推廣稻菜套種、稻蔗輪種等農業高效生產模式,促進良田提質增效;積極推介永春僑新老醋文創旅游園區,讓到訪賓客充分體驗永春老醋釀造的魅力,感受匠心與科技結合的全新生產技術;規劃打造卿園電站文創工程,全方位展示永春小水電之鄉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
此外,該項目還將與福建旅發集團合作開發精品研學課程,串聯整個項目的物理空間,推廣研學活動、田間大課堂、特色產品推廣銷售、民宿運營以及渾水摸魚、小火車觀光等特色體驗項目,實現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章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