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6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12月26日,永春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召開,永春縣人民政府縣長張照綠在會上作報告。
奮發有為的2024年
這一年,永春走得很堅實,創新突破在于敢想能為。泉州技師學院落地湖洋,實現技工教育質的提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并網運行。永春東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建成運營。省重大水利項目馬跳水庫下閘蓄水。全國首張“綠票”在永春誕生。
這一年,永春拼得很充實,經濟運行穩步提升向好。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預計數,下同),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好于去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指標增速全市領先。工業增加值穩步增長,規上30個行業大類,21個實現正增長。
永春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并網發電(陳小強 攝)
這一年,永春干得很踏實,奮斗碩果因為足夠努力。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獲批創建,“一縣三個農業國字號”全省唯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獲水利部評估優秀。人民日報首推《永春,有點功夫》,“我的寶藏家鄉”火爆全網。“何以永春”千年海絲非遺展首次亮相中國美術館,美麗永春知名度不斷提升。
一年來,永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家,國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9家。首家省級技術轉移機構落地,技術成果轉讓突破6000萬元。創優實施25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160億元,新開工167個、竣工140個。招引項目總投資56億元。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種植面積22.03萬畝、產量9.12萬噸。新增耕地1386畝,恢復耕地6310畝。56個增資擴產項目新增產值30億元,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項目22個、完成投資5.9億元。中國香都電商基地落地運營,全縣網絡零售額40.5億元。蘆柑出口歐美市場,拓展到柑橘全品種,訂單超10億元。4個市級重點園區新增標準廠房16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9家、投產34家,新增產值20.3億元。10家大灣區企業抱團入駐智能電子科創產業園,供應鏈本地配套率突破50%。
永春蘆柑出口歐美市場(陳志鵬 攝)
城鄉面貌煥發新顏。更新改造城東片區,城市綜合體高效推進,溫泉農貿市場完工投用。38個村莊完成規劃編制,入選省級優秀案例4個。呈祥鄉西村村榮獲省級美麗休閑鄉村,吾峰鎮新閩派民居入選住建部宜居農房典型案例。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6.5萬畝。10座水庫、山圍塘開工,保障水源供給。新建污水管網127公里。泉南高速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出入口3個。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首創跨鄉鎮安置模式,解決歷史遺留安置406戶。成立全市首個生態產品交易服務中心。城建、農文旅兩大集團資產規模突破200億元。專班助企規范不動產登記,辦證52家、39.4萬平方米。世永聯大廈落成揭牌,11家臺企入永創業,落地項目24個、總投資10億元。
民生保障堅實有力。永春一中文明分校、化龍實驗小學等項目建成投用,新增學位2820個。6個省級名醫工作室落地永春。深化監測幫扶機制,發放保障金8000萬元,惠及困難群眾9萬人次。
砥礪奮進的2025年
新的一年,永春將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把握運用五個“必須統籌”,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美嶺精神”,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加快產業鏈高質量重塑、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奮勇爭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永春實踐。
2025年,永春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農業總產值增長4.5%,工業增加值增長6.2%,建筑業增加值增長7%,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700萬美元,出口商品總值持平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5方面工作:
以新質高質為“總航標”,做大主導產業“強引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心無旁騖做實業,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爭創省級標桿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20家以上。特色產業強鏈壯群,推動“香瓷醋”迭代升級。推動香產品時尚化、年輕化轉型,組織香企“走出去”。打造規模化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全行業執行“永春醋”標準,豐富老醋產品線,醋產量提升至5萬噸。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旅游總花費80億元以上。全年滾動策劃儲備項目300個、總投資500億元以上。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鼓勵本地企業增資擴產,招引項目總投資6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305個,完成投資190億元。
以三農工作為“重頭戲”,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扛牢“米袋子”,穩定糧食面積21.7萬畝、總產量9萬噸以上。新增高標準農田5000畝,實現鎮鎮千畝良田。推廣林下經濟“10+1”發展模式,打造萬畝菌稻輪作示范基地。建設“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實施省級示范村項目30個。推進“一鎮一庫一村一塘”建設。高標準建設“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提升“十里桃源·云卿之園”示范區。著力打造共同富裕永春樣板,既扮靚“面子”,更夯實“里子”,奮力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永春篇章。
永春“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李育智 攝)
以城鄉融合為“助推器”,做好宜居宜業“大文章”。深化“東拓西進”戰略,接續打造城東產城融合典范區,豐富橫七線沿線業態。盤活低效用地667畝,新增產業空間35萬平方米。圍繞東部榜德工業園、西部農產品集中加工區,集中規劃打造兩個超千畝產業園。鞏固提升城鄉電網,建設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項目4個。新建5G站點300個。治理水土流失2.5萬畝,完成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1500畝。
以深化改革為“突破口”,激發創新發展“動力源”。以生態優勢增動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拓展綠票應用場景。持續創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發揮泉州技師學院優勢,加快產教融合,“訂單式”培養高級產業工人。
以人民至上為“落腳點”,織好社會民生“幸福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辦好60件為民實事。落實“四大群體”增收計劃,精準對接用工就業需求,新增城鎮就業900人以上。新增城區學位3360個。推動“何以永春”巡回展演,唱響永春一臺戲,全面展現桃源大地氣韻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