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既藏于其厚重的文化根脈中,也顯現在鄉村振興的實踐里,更熔鑄于敢為人先的發展經驗里。”4月14日至16日,永春縣黨校第六期優秀年輕干部培訓班學員赴泉州晉江開展異地教學,圍繞“傳統文化保護”“鄉村振興探索”“晉江經驗傳承”三大主題,深入古村落、產業園區、示范鄉村實地調研,在行走中思考,在對比中感悟。學員們一路看、一路議、一路思,將晉江的“他山之石”轉化為永春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傳統文化保護:古厝新聲里的守正創新
在梧林古村落,斑駁的紅磚厝與哥特式洋樓比鄰而立,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員們觸摸到閩南文化的交融與傳承。“這里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微改造激活古建筑的生命力。”學員們感嘆。梧林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600年歷史肌理,將非遺展演、文創體驗融入古厝,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收益雙贏。
同樣令人驚嘆的是五店市傳統街區。這里曾走出11名狀元,1400余名進士,紅磚厝建筑群跨越明清民國三代。如今,街區以“修舊如舊”的手法打造文化商圈,狀元故居變身書店,古厝內開設咖啡廳,歷史與商業無縫融合。
傳統文化保護需以敬畏之心守護根脈,以創新思維激活價值。在調研中,學員們深刻認識到,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合理開發旅游項目,既能保留古建筑的風貌,又能讓非遺在新的環境中煥發生機,永春可借鑒“古村+文創”“非遺+研學”模式,打造“永春老醋”“紙織畫”等特色IP,讓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鄉村振興探索:舊貌新顏中的破繭蝶變
走進磁灶鎮大埔村,整齊的聯排別墅與標準化廠房相映成趣;占地20多畝的大埔村敬老院顯得格外氣派,老人在敬老院里悠然自得;孩子們在大埔村的小學、幼兒園里快樂學習……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大埔村以舊村改造為契機,盤活集體土地資產,建設標準化廠房,開展土地租賃,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過上“建設好、環境美、鄉風美、民風美”的新農村生活。“鄉村振興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讓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學員們感嘆。
東山村的故事更令人振奮。這個曾經的“空殼村”,通過建設東山陶瓷建材市場,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鄉村振興,短短幾年躋身“福建省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其秘訣在于黨建引領下的“三鏈融合”(產業鏈、生態鏈、治理鏈):引入現代農業項目,打造“綠盈鄉村”,推行“六守六無”平安治理。“鄉村振興需‘一村一策’,但核心是讓群眾有獲得感!”村支書的話引發共鳴。
這兩個村的成功實踐表明,鄉村振興要立足本地實際,找準發展路徑。大埔村利用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業,東山村則通過加強黨建引領,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年輕干部們意識到,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鄉風文明建設,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晉江經驗”傳承:政企同心下的發展密碼
在晉江經驗館,6400平方米的展陳生動詮釋了“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的深刻內涵。從“三閑起步”的鄉鎮企業到安踏、恒安等國際品牌,晉江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現場,學員們深刻體會到“晉江經驗”的時代意義:在民營經濟展廳,“政企互動”的服務理念被反復強調;在“聚僑同心”單元,僑資僑智的紐帶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盼盼集團的“親人理念”讓學員們印象深刻。“全鏈條質量管控”和“中國智造”的背后,是企業堅守實業、政府精準服務的合力。正如晉江干部所言:“企業需要時,政府就在身邊;企業不需要時,政府絕不打擾。”
從“他山之石”到“永春路徑”
三天的調研,學員們看到了晉江“守正創新”的智慧,也感受到“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專題研討會上,學員們圍繞“永春路徑”展開熱議:以文化為魂,打造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以鄉村為基,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以“晉江經驗”為鏡,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為永春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力量!”帶著滿滿的“晉江啟示錄”,永春縣委黨校第六期優秀年輕干部們將把所學所悟融入工作實踐,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為永春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顏彩虹 潘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