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日訊 初為人父,怎么給還沒滿周歲的寶寶過六一兒童節,已經在心頭盤算了許久。
上周六,家里又來了一批快遞,拆開一看,都是長輩們買給寶寶的禮物!正打算把藏在心里的小秘密告訴老婆,哪知,她也有點迫不及待:“我也剛想和你說呢!”
回頭看看每天都在長大的寶寶,心里不禁在想,他是否知道,為了給他過六一,一幫大人挖空了心思?到底誰的禮物,他更喜歡一些?答案只有他知道。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給了最好的。
節日是最好的連接符,海都深讀第86期的《別樣童年》,9歲的孩子請假20天跟父親征服沙漠,3歲的孩子讓阿嬤綁著繩子跳晉江學游泳。故事很精彩,情節很刺激,他們不一樣的童年,著實讓不少人向往。但除了父親和阿嬤,小孩的其他長輩怎么看待這件事,我更關心。
特別贊同報道封面的那句話:“什么樣的教育是好教育,答案恐怕很難統一。”例如,當我們看到父女出征沙漠,很多感言也是父親的,卻沒看到為了小孩要不要請假出征沙漠,一家人是如何討論的,小孩有沒有參與討論,她對父親之外其他家人的觀點是怎么看待的。我認為,這樣的家庭討論,會對孩子的童年帶來更大的影響。
而現實也給我們一些實例,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大人把“孩子開心我就高興”掛在嘴邊,實際上卻是,“大人先高興了,才讓小孩開心”的成分更多一些。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說:“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這樣的話要是放在教育行業,實在沒啥好抱歉的: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時,有多少大人打著別人的旗號,進行自己的狂歡呢?
(N泉州 牛童/文)
乘著時間,海都深讀昨天先行一步,為讀者奉上了“六一讀本”、第86期《別樣童年》。
看別人的故事,細數別人的精彩,不免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感言。當教育方式和“六一”攜手而來時,對于還在兒童階段的孩子們來說,是快樂更多的“六一”節,還是計劃更多的六一“劫”?
應著景,《有的說》今天就來說一說。
□微言大義
@其實很簡單:
帶9歲女兒“環塔”旅行20天的黃爸爸說,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都是在實驗,而實驗的成敗只有一次。在他看來,成功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幸福感,主要是女兒自己感覺是快樂的,別的可能都不重要了。
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選擇循規蹈矩,千篇一律。而能像黃爸爸那樣敢于嘗試,打破傳統的,還是少數。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有人覺得成績好,考上名牌大學就是成功;有人認為賺大錢,當大官便是成功;有人則把內心的快樂和幸福感作為最大的追求。所以不必模仿和跟風,但可以學習和借鑒。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新聞背景:家長們為給孩子選六一禮物的事犯了難。而孩子們的兒童節愿望總結起來基本上有三類:可以盡情地玩,有父母陪伴,有令人驚喜的禮物。其中,很多孩子表示最想要的是和父母一起過兒童節(舟山晚報5月30日)
“六一”這一天,社會方方面面呈現給我們的,大多會是兒童節的繁華與歡快,即便有一些煩惱,也很多時候會是“快樂的煩惱”——怎樣玩才更盡興、父母怎樣陪才更快樂、得到怎樣的禮物才更有意義。可是,與這些正常家庭兒童快樂相比,我們關注一些被“邊緣化”的特殊群體兒童(如留守兒童、孤殘兒童和流動兒童),其實更急迫更有現實意義。六一兒童節是所有兒童的節日,兒童節的快樂也理應是所有兒童的快樂,我們不應該讓任何一個兒童在兒童節快樂這一問題上掉隊。但面對不同群體的兒童,事實上,兒童節之于他們的意義顯然也是不同的。也正因此,我們在看到絕大多數兒童兒童節快樂的同時,更應該及時充分看到一些特殊兒童群體面臨的困境,看到根本問題所在,并采取措施對他們的困境加以有效改觀,恐怕就是他們兒童節快樂的最大和真正真諦所在。
(選自昨日中國青年網評論)
注:本版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稿請寄:hdyoudeshuo@163.com,《有的說》必有重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