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上了幾個培訓班?”隨著二孩逐漸長大,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家長繞不開的話題。面對即將進入幼兒園的孩子,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孩子的日常填得滿滿當當的。早教中心、興趣課程、幼小銜接班……各種兒童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其中魚龍混雜,一些培訓機構號稱國際連鎖品牌,實際只是交錢貼牌,有的甚至是“草臺班子”,租個場地裝修后,雇幾個簡單培訓的人員就開張……
六一兒童節要到了,孩子們的快樂時光和五花八門的興趣培訓班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孩子真的需要參加培訓班嗎?學前培訓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家長如何擺正心態?火爆的培訓市場如何規范“降溫”?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培訓 故事篇
6歲娃上5門課 父母跟著連軸轉
“周一小主持人課、周二圍棋課、周三英語課、周四舞蹈課、周五繪畫課,周末兩天又有英語課和舞蹈課。”這是泉州市區一家幼兒園大班男孩小天(化名)一周的培訓課安排。他的父母經濟收入較好,十分重視孩子的各項教育。他的父親許先生還制作了一張“每日習慣表”,包括每天的興趣培訓班及復習時間,要求他嚴格遵守。
“小天是個聽話懂禮貌的孩子,但是上這么多門興趣課,孩子會不會太累了?”小天的幼兒園老師表示,班里的孩子上一兩門興趣培訓班較為普遍,像小天這樣的很少。
“這些興趣培訓班都是小天自己喜歡的,我們并沒有強迫他。”許先生說,小天比較喜歡學習,他們帶他參加了一些興趣班試聽課,根據小天的興趣愛好挑選了這幾個培訓班。“孩子沒說累,其實累的是我們大人。”許先生說,夫妻倆平日都要接送孩子上興趣班,除了上班就是跟著孩子連軸轉,基本沒有了自己的時間安排。
一門學費上萬元 家長吐槽吃不消
“貴!培養孩子實在是太花錢了。”對于兒童培訓班,市民陳女士只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她給孩子報了一階段的兒童英語培訓班,花費13800元,一周兩次課。“一節課45分鐘要100塊錢。”至于效果,她發現孩子上了兩個月,就是會說幾句簡單的英文口語,也沒什么特別的地方。
記者走訪了解到,目前兒童培訓市場中,1次課1般在45分鐘至1小時之間,美術、棋類培訓費用相對較低,費用最高的就屬英語培訓和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培訓,每節課45分鐘的行情價都在100元以上,一階段大約半年時間的培訓班費用都在萬元以上。如果是小班化培訓或者一對一教學,那費用就更高了,甚至不止翻倍。有的家長吐槽,“夫妻倆的工資,其中一個要完全給孩子的培訓班作貢獻了。”
陳女士還在猶豫要不要給孩子增加一門樂器培訓課,盡管孩子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是費用實在太高了,“我們夫妻都只是工薪階層,這樣的培訓費用實在是吃不消。”
身邊孩子學圍棋 焦慮家長也報名
“別的孩子都去上培訓班了,我家孩子不去上,豈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家長存在跟風的現象,看到身邊熟人的孩子奔波于那些輔導班時,這才決定給自家孩子也報班。
“發現小區的孩子有一半以上都在學圍棋,說是對培養孩子的耐心與邏輯思維有好處,我們也給孩子報了。”陳女士的孩子在市區一所區直幼兒園讀中班,平常有街舞培訓班。年幼的孩子好動,對舞蹈有一定的興趣,但對圍棋似乎興趣不大,“沒辦法,這孩子太調皮,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坐不住,建議參加一些培養注意力的培訓班。”陳女士說,他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圍棋對孩子的性格“矯正”較為適合,一番“威逼利誘”下,孩子才答應去學。
培訓班的工作人員對陳女士講述了很多學圍棋的好處,表示讓孩子盡早學圍棋,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數學興趣,提升思維能力,“以后讀小學就不用太擔心了。”
機構 內幕篇
培訓機構扎堆 貼牌撐起門面
近日,記者在中心市區某廣場走了一圈,發現商業步行街上各種品牌的兒童培訓結構多達十余家,規模都不小,占據“黃金旺鋪”位置,其中不少培訓機構號稱是國際知名品牌連鎖,當然學費也是相當驚人。
從事兒童培訓的業內人士石先生告訴記者,兒童培訓機構基本聚集在熱門商業圈或學校附近的小區。目前市面上號稱連鎖的兒童培訓機構大多是貼牌,即交一筆加盟費,租個場地,招來人員簡單培訓后,就可以上崗開始“哄孩子”。加盟費從3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國內自主品牌相對便宜,歐洲或美國的教育品牌價格最高。
石先生的一個朋友小唐正在中心市區裝修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去年10月,小唐加盟投資了上海的一個早教品牌,啟動資金150萬元,加盟費30萬元。“目前萬達商圈培訓班已經飽和了,東海新區早教生源不是很多,但隨著居民入住率不斷提高,潛力會得到釋放。”石先生說,商場給了小唐他們三個月的免費裝修時間,所以他們要抓緊把培訓班開出來,現在正在招聘教師。
“教師有四五個足夠了,只要有經驗就行,沒有資質也無所謂。”石先生表示,兒童培訓機構基本都不在教育部門報備,只要不出事,就不用擔心有人管。他還透露,英語培訓機構最重要的是招一兩名外教“鎮臺面”,這樣才能贏得家長信任。至于外教的教學資質和水平,那就只能看孩子運氣了。目前,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人員大部分都沒有相關資格證書,甚至有不少是來中國旅游的外籍人士,以兼職形式到培訓機構授課。
宣傳“高大上” 教學“玩概念”
“我們的教學方式是最科學的”“孩子連年學習才看得到效果”……走訪中,記者發現各個機構在宣傳營銷上都下足了功夫,宣傳強調自家的培訓特色,甚至炒作概念讓自己顯得“高大上”。
石先生表示,將兒童興趣學習看作一種能力來培養,潛移默化滲透進孩子的生活中,這種觀念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認可。眾多培訓機構緊跟這個潮流,紛紛打起“素質牌”,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某機構主打教育和娛樂結合的“實景反應式”教學模式,也有機構強調探索式學習系統,還有一家推出以創意活動為主的快樂學習法……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很多培訓機構是在炒概念,現在兒童興趣培訓強調“玩中學”,實景反應式等所謂特色教學都萬變不離其宗,真正效果如何,卻難以知曉。
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她向培訓機構反映孩子英語培訓沒什么進步,該機構負責人一再強調要連續學習才會有明顯效果,建議最好在一家機構累積學習。記者了解到,孩子培訓期滿后是否續報,也是培訓老師是否能領到足額獎金的一個指標。
師資水平不一 課程設置隨意
采訪中,記者看到一家兒童培訓機構正在招聘教師,“耐心、有愛心,師范專業畢業為宜,培訓上崗。”前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規模大的兒童培訓機構師資水平較高,以大專學歷老師居多,主要來自幼兒師范、學前教育、美術、音樂等專業。小的培訓機構教師水平一般不高,有的連師范學習經歷都沒有,只是培訓一兩個月就上崗了。
廈門一家大型早教機構的高級課程顧問方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尚無早教教師的專業資格認證,各機構師資水平不一。一些早教中心的教師都沒有相關幼教資質,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無證上崗現象嚴重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
此外,目前國內沒有統一的嬰幼兒教學大綱。大部分早教機構都是按照家長們的喜好來設定,課程很隨意。方先生表示,對于低齡兒童,單純的知識灌輸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孩子培訓辛苦,父母也不容易。
看法 建議篇
家長過度重視 拔苗助長不可取
“我學學這個學學那個,忙得不得了,我的煩惱又有誰會知道,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消化不了……”一首兒歌《爸爸媽媽聽我說》,可能是不少孩子的心聲。
泉州市青年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徐雪娜表示,現在不少父母處在一種焦慮狀態,在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報各種培訓班,給孩子造成很大壓力。
“像是拔苗助長,一味地催促孩子成長,而忽視了成長路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孩子抗挫能力差。”徐雪娜稱,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在被充分信任的環境下成長,有足夠自信的孩子抗挫能力自然就會增強。
尊重孩子意愿 以培養興趣為主
“兒童興趣班應以培養興趣為主,避免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壓力。”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泉州泉秀幼兒園園長吳梅蓉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成才。不過,家長一定要調整好心態,不要產生攀比心理,應從自己孩子的興趣出發,理智客觀地分析孩子的特長興趣及適應能力,避免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她建議,家長應與幼兒溝通,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下選擇一兩門就可以了。兒童培訓機構魚龍混雜,吳梅蓉認為應選擇有資質、有辦學許可證等條件的正規培訓機構,建議家長可以去試課,感受一下培訓機構、老師的教育理念、專業素質和品德,再行選擇。
對于兒童興趣培訓班,不少兒童教育專家給出了一些共同的建議,比如加強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益的。多從孩子的內心出發,切勿盲目跟從。去除“興趣功利化”的色彩,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孩子們的閑暇時光,以更輕松的心態應對學習。對孩子的技能培養不要盲目求多求全,可通過發掘天賦特長等辦法重點培育某個領域的專精技能,從而為孩子“減負”。
監管存在空白 家長需擦亮眼睛
目前在我國教育體系中,0到3歲孩子的教育屬早期教育,3到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新華社曾做過調查發現,兒童課外興趣培訓長期處于監管“真空地帶”,沒有相應法律保障。眾多兒童培訓機構只是在工商部門注冊教育咨詢企業,并未納入教育部門的監管,教學內容無人評估監管。
記者從豐澤區教育局了解到,面對遍地開花的培訓機構,部門監管存在很大難度,需要家長擦亮眼睛,理性對待。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教育部門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展開整治,其實也應該要清理下遍地開花的兒童培訓機構。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曾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加快制定學前教育法,要求明確學前嬰幼兒早期教育管理等職能歸屬教育行政部門,早教機構的準入制度采用行政許可制度。早教和兒童培訓機構應當參考民辦幼兒園的設立程序,由民政部門注冊設立。主管部門要對培訓機構從業人員資質進行審查、制定具體的行業標準。
回歸初心 靜待花開
家長過度重視,讓孩子不堪重負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面對暴利,許多培訓機構披著幼兒教育的外衣,東拼西湊教育理念和人員,大行其道。這些“揠苗助長”式的兒童培訓,在各個年齡段形成錯位,實際上卻破壞著孩子自身的成長節奏。
國務院2010年頒布的《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必須堅持科學育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認為,當下家長的教育焦慮很大程度是由不尊重青少年成長規律引發的盲目恐慌感。過早智力開發帶來的短暫優勢反而會導致孩子“提前退場”,“必須加強對早教機構的監管”。
專家呼吁,家長和教育者應回歸初心,讓無序產業化和來自成人的教育焦慮放開孩子們,讓他們有機會慢慢來,順其自然,漸漸長大,靜待花開。(記者蘇勇 廖培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