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網站發布消息,將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今年內對幼兒園、小學、社會培訓機構進行抽查和摸排,發現問題的限期整改。
對幼兒園提前教拼音、識字、計算等小學課程內容,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同時要求社會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昨日,海都記者走訪發現,泉州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主要存在于民辦園,不少培訓機構也對外開展“幼小銜接”培訓活動。而不少家長坦言,即便幼兒園不教小學知識,他們在大班階段也會給孩子報拼音、數學等補習班,就擔心孩子上小學后跟不上教學進度。
對此,泉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還未接到教育部專項治理的相關文件,但現有的有關幼兒園教學的指南和文件,都明確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教學方式,幼兒園就該采取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游戲為主導的教學形式。
某民辦幼兒園3月7日、14日的大班課后作業,已開始教拼音(家長供圖)
幼兒園“小學化” 多存在于民辦園
走訪中,海都記者發現,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主要存在于民辦園。
昨天上午,海都記者來到大唐豐盛幼兒園。該園王副園長稱,根據家長意愿,幼兒園開設了暑期班,以托管、游戲為主。王副園長坦言,確實有不少民辦園存在提前教小學知識的現象,也有家長主動要求幼兒園多教點文化知識,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能多認幾個字、多會幾道題,這樣上小學比較沒壓力。但她表示,有時候她也會做家長的工作,倡導家長改變這種揠苗助長的教育觀念。
另外,暑假前,社會上的不少培訓機構,也都打出“幼小銜接”的廣告,吸引家長為即將升入小學的孩子報班。
擔心孩子跟不上 家長普遍提前“加餐”
市民陳女士的女兒剛從一所民辦幼兒園畢業,9月份就要讀小學。大班時,學校就有識字、拼音、蒙氏數學等相關課程,女兒也已會100以內的加減法。
陳女士說,去年9月開始,她就各種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給女兒報了珠心算、古箏、舞蹈、硬筆、閱讀等多個興趣班。雖然感覺孩子的童年不應該這樣,但她更怕孩子上了小學之后,學習跟不上。
“有一次,我跟一個小學老師聊天,她家孩子幼兒園畢業那個暑假,就把小學必背的75首古詩都背完了,100以內的加減更是滾瓜爛熟。我都嚇到了,還有二年級的小孩就能讀《三國》,原來學霸的起跑線那么高……”陳女士覺得,自己更焦慮了。
市民吳女士的兒子就讀的是公辦園,也是9月上小學。“他們公辦園沒有特別教認字等,只是教他們握筆姿勢、寫自己的名字、5以內的加減。”而吳女士無意中發現,其他小朋友都在外面報了班,學了不少知識,“如果我們不學,以后萬一跟不上進度,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的。”于是,她也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主要學拼音、寫字。
昨日,海都記者隨機采訪了10名家長,幾乎所有家長都坦言,會在幼兒園期間幫孩子報培訓班,包括拼音、數學等方面的補習班。家長普遍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上培訓班,自家孩子也不能不上,“一步都不能落下”。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家長擔心輸在起跑線
市民徐女士的孩子今年就讀小學四年級。當時孩子讀的是公辦幼兒園,并沒有“小學化”的現象。作為老師的她,也沒有給孩子提前報拼音等幼小銜接班,倒是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目前孩子在班級的學習成績還不錯。
在她看來,出現幼兒園“小學化”,很大因素在于家長的焦慮心理,加上小學階段成績攀比嚴重,家長跟風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泉州青年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葉彥琪認為,幼兒園小學化現象,跟整個社會的焦慮心態有關,既有家長受“不想輸在起跑線”心態影響,又有受中考、高考指揮棒影響。況且幼升小,一些民辦學校會組織面試,無形中給家長傳遞了一個信號,幼兒園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現在的情況是,學校一旦減負,學生課外就會增負。”
“還有一點,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家長們想讓孩子入讀好的學校,這也造成家長的焦慮,幼兒園小學化也就不足為奇了。”葉彥琪說,相對而言,民辦幼兒園的“小學化”現象更為明顯,主要是因為民辦園有招生壓力,需要迎合家長“不想輸在起跑線”的心理。
孩子身心發展有規律 提前學習不利成長
據了解,2012年10月,教育部頒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此來規范幼兒園教學活動。
作為公辦園,泉州刺桐幼兒園園長黃阿香表示,該《指南》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特別強調要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成人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等先進教育理念。”黃阿香認為,幼兒園階段,主要還是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培育良好的學習品質。從長遠看,這將讓孩子受益終生;而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則比較短視,“應該關注孩子學習和發展的整體性,促進身心協調全面發展,并尊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性,支持和引導孩子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葉彥琪也表示,幼兒園、小學的教學大綱,是根據孩子各年齡段的神經發展和認知的規律來設計的。幼兒階段,孩子學習、接受知識的方式,是通過游戲、互動、重復性獲得。此外,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以互動來引導。“幼兒園時期孩子的神經發展特點,讓其沒有辦法控制小便的忍力,因此他想小便時就會隨時起來走動。如果這時按小學的方式來管制,就會將小孩本來的天性給束縛住,天性被壓抑,不利于其后期的發展。”
另外,如果小學的知識提前到幼兒園學,那么小學階段需要10分鐘的內容,幼兒園可能要花費100分鐘,效果極不理想。“幼兒園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認知和探索、運動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如果過早學了小學知識,逆著孩子身心發展規律,而忽略了幼兒本該學的玩、跳、互動的內容,就容易出現多動、感統失調等各種問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記者 曾小琴 陳建輝 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