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
泉籍紀錄片導演 作品入圍國際影展
今年8月份,一部講述1937年至1945年空軍抗戰故事的紀錄片《沖天》,其真實、真情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正是泉籍名人張釗維。
1966年,張釗維出生于臺灣臺南,他自稱晉江鑑湖張氏第七代孫。在臺灣,張釗維因身兼民謠研究者、評論作家和紀錄片導演等多職,而為人所熟知。在大陸,他最為人熟悉的身份是CNEX基金會制作總監。在紀錄片方面,他于2007年參與創辦CNEX基金會,致力于推動華人紀錄片的創作與交流,導演或監制的多部紀錄片入圍威尼斯影展、法國真實影展、法國FIPA電視節、香港國際電影節、韓國全州影展、中國南京獨立影像展等多個國際影展……
作為頗有名氣的紀錄片導演,張釗維的代表作《財富之道》為人所津津樂道。今年出爐的紀錄片《沖天》,追念在抗戰過程中較少被傳誦的空軍故事,見證飛行員的空中戰斗和情感。
新生代
近年來,泉州大地上刮起一股微電影風潮,不少青年以泉州文化為題材,投身微電影行業。林嘉琦、吳飛躍、張俊揚、陳韶瑜、林劍文、王琦、傅博……這一連串名字,或因拍攝出令人矚目的微電影和紀錄片,或因獲得國際性微電影大獎,成為媒體報道的寵兒,受到各方關注。這些新生代微電影導演,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
林嘉琦 執導短片獲好萊塢大獎
26歲的林嘉琦是土生土長的泉州女孩。大學畢業后,她考取了紐約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在美國的三年,她以才華和執著吸引了好萊塢知名制片人、攝影師等一批專業人士的關注,其編劇和導演的短片《艷紅樓》獲評美國加州河濱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短片”,好萊塢短片電影節“最佳短片”,美國內華達州胡佛大壩短片電影節“最佳學生短片”,洛杉磯好萊塢影視電影節“最佳短片”,還贏得十幾項電影節的提名和入圍獎,其中包括4個奧斯卡資格電影節。
吳飛躍
《我的詩篇》計劃沖刺奧斯卡
日前,晉江龍湖80后小伙吳飛躍帶著他的紀錄片《我的詩篇》,到晉江舉行校友專場特映。這部記錄城市快速發展背景下底層打工者真實生活的片子,已獲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爵獎,也入圍有“紀錄片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第28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全球最大的紀錄片節)的大獎,以及第52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兩項提名,并計劃在明年沖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張俊揚
18歲首拍泉州 成各大媒體寵兒
18歲時,張俊揚開始拍攝泉州微電影,隨后成為媒體報道的寵兒。當時,優酷、土豆等大型視頻網站還在首頁推送他的作品。此后,《貝殼里的記憶》、《夜游斷魂樓》、《孤獨的天使》、《古韻泉州》、《銅豌豆》、《鐵肩父親》等一系列微電影或紀錄片作品相繼問世。如今,他已經有自己的工作室和拍攝團隊。
陳韶瑜
文化紀錄片副導演 記錄泉州古文化
日前,歷時兩年多時間創作的八集大型文化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在央視9套紀錄頻道播出。該紀錄片副導演是泉州人陳韶瑜女士。
泉州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李端生與香港導演楊向陽(晉江人)合影
在漫長的電影長河里,泉籍導演這個群體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發展?為何泉州這片土壤能產生這么多有影響的導演?
泉州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古城,文化基因千年來不斷承襲,這些導演有著“愛拼才會贏”的泉州精神,因此無論身在何處,這樣的文化基因都能生根發芽、重綻光彩。
泉州是電影重鎮 老導演盛產佳作
1979年,也就是黃健中執導《小花》的那一年起,中國影壇開始活躍著一批泉州籍導演,泉州電影可謂進入輝煌時期。
統計顯示,1979年,泉州電影放映單位的數量驟增,出現了多種經營模式。僅1979年,晉江地區放映的中外影片就達到733部、1150個拷貝,超過過去十余年的總和。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黃健中、李榮中為代表的泉籍老導演,勵精圖治孜孜創作,為觀眾留下大批令人難忘的銀幕經典。其中,黃健中還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而回顧中國電影史可發現,第四代電影導演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后才開始的。
“那是個電影的黃金時代,有市場基礎,電影有好題材好導演,有一大批影迷和影評人,泉州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重鎮。”原泉州市電影公司宣傳科科長李端生回憶說,所謂“時勢造英雄”,出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這批導演,在整個文化大環境的熏陶下,拍出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電影,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導演有著良好的專業基礎,有著真正的實力。
泉州作為電影重鎮,當時連《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以及楊麗菁、于榮光等香港演員都到泉州參加過首映活動,李端生作為泉州市電影公司宣傳科科長,曾接待過他們還合影留念。
李端生與吳子牛、司馬小加夫妻合影
隨父輩移居港臺 他鄉嶄露頭角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全國電影市場開始滑坡。為應對市場變化,中國電影先后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等措施。
據介紹,這一時期國內涌現出三大類型片,分別是以八一電影制片廠為主拍攝的大題材、大事件、大人物、大型戰役,如《淮海戰役》等大決戰三部曲;以馮小剛為主拍攝的賀歲片、喜劇片,如《不見不散》等;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主的第五代導演,拍攝的大制作、大成本、大場景為特點的大片。“這些導演壟斷中國電影十年,國際大片也是在這一時期引入中國。”李端生回憶。
然而,這一時期大陸幾乎沒有泉籍優秀導演。1994年,泉州的電影市場從最高峰開始下滑。“大家一直喊著‘狼來了’,僅一年多過后,電影業就走向沒落。”李端生說,受到網絡和電視雙重沖擊的電影業,開始直線下滑。這種沖擊導致的后果之一,便是電影專業人才,尤其是活躍在大陸的泉籍導演出現斷層。
泉州電影協會秘書長楊茂盛說,與此同時,一批生于1960年代、隨著父輩移居香港和臺灣的電影和紀錄片導演,開始在華人電影圈嶄露頭角,許誠毅和張釗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當時有一大幫電影導演、副導演從臺南向臺北發展,伴隨著的是代表著相對老舊的傳統文化向新時代時尚文化的發展。”李端生介紹,而這些臺南導演80%祖籍泉州或漳州,他們深受閩南傳統文化影響,這批導演貢獻出數量頗為可觀的優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