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訂餐日漸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而與此同時帶來的送餐安全也日益牽動人心。近日,泉州晚報記者從泉州市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獲悉,作為網絡訂餐平臺之一,“餓了么”在泉州市率先啟用5萬份食品安全封簽。發現封簽破損,消費者可拒收餐品。在福建區域,泉州也成為首個啟用食品安全封簽的試點。
根據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三大網絡訂餐平臺提供的數據,2017年,三大平臺在泉州的有效訂單量約3638萬單,日訂單量10萬份,總交易額約10.44億元,而全市共有98個外賣配送站點,三大平臺的外賣配送人員約6200人。如此龐大的數字只是我國網絡餐飲業的一個細小切片而已,卻已足見整個行業競爭之激烈。
近年來,伴隨著網絡餐飲業的急速擴張,其行業弊病也不斷浮出水面,企業的惡性競爭、加盟餐飲店的食品安全問題、送餐員素質的良莠不齊等,無不侵蝕著這個如火如荼的新興行業。特別是當外賣平臺舍本逐末地在補貼、送餐時間上惡性競爭時,餐品品質的細節把控和送餐員的隊伍管理就難免出現諸多紕漏。
與實體餐飲店相比,網絡訂餐不可控環節更多,而送餐環節作為外賣安全的重要一環,卻一再成了行業的軟肋。去年10月,脈脈網友曝光美團外賣小哥“偷吃顧客外賣又吐回”的視頻,更是將外賣送餐的安全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當這一事件一度危及外賣行業的整體形象時,無疑也給了相關業內人士一個深刻反思的機會。今年2月份,餓了么、百度外賣聯合北京市海淀區食藥監局,率先在北京啟動了“百萬食安封簽進店”項目,就是對這一事件的最好回應。可見,以熱點事件倒逼網絡餐飲行業進行亡羊補牢式的細節改進,從而讓整個行業由事件推動型的被動式管理,進入了規則引領的發展新階段,也是網絡餐飲行業良性發展的一種有益自省。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員流動性的進一步增強,我國已由曾經的熟人社會進入了陌生人社會,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服務業的社會化程度也顯著提高,外賣送餐員這一職業也就因此應運而生。美國知名學者弗里德曼有一段關于“陌生人社會”的經典描述便可作為佐證:“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筑我們的房子,為我們提供各種服務。”不過相比熟人社會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依賴道德來實現自律和他律,在陌生人社會中,人員流動性強等因素也削弱了道德的他律作用,這也是為何在從業人員數量龐雜、人員流動頻繁的外賣送餐行業中,送餐員素質問題頻現的原因之所在。
外賣送餐員作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往往與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和頻繁的聯系,因此,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和行為規范顯得十分必要。近年來,伴隨著網絡餐飲問題的頻現,大眾的不安感也在日益地加重,而要避免問題累積形成多米諾效應以致積重難返,還需整個行業進一步反思自身的行業定位并找準發展方向,不斷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并逐步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與流程。正所謂“業無信不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食品安全封簽是給網絡餐飲行業重新訂立標準并樹立規則的有益之舉,對于重構社會的誠信體系亦不乏意義,可謂小處見真章!
不言而喻,一條小小的食品安全封簽,既是衡量外賣送餐員職業操守的水準線,也是消費者的一道餐飲安全防線,更應成為整個網絡餐飲行業的起跑線。(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