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可能對其他海外學者產生示范作用。其實,吸引海外人才的是平等、開放的學術環境,而不是看重學術頭銜、身份的環境。包括楊振寧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曾指出國內學術界的一大弊病:處于學術黃金期的學者,由于沒有頭銜,難以獲得學術資助;過了學術黃金期的學者,因為有學術頭銜,各種資源紛至沓來。
近年來,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大了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可是,引進人才都存在重頭銜、身份的問題,有的學校高薪引進已過學術黃金期的知名學者,除了以此裝點門面外,對學校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并無多大實質性貢獻。而且,這種做法還會引發青年教師群體的不滿——有限經費不用于提高青年教師的待遇、改善其科研環境,卻用于謀求人才政績。
對于曾經作出重大學術貢獻者,當然要尊重,但是,學術頭銜和學術利益必須分開。如果允許學者在學術黃金期利用海外學術環境,創造學術成果,獲得學術頭銜,然后在難以做出一流成果的時候,憑頭銜到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獲取資源,就無益于國內學術環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