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賀歲檔的幾部大片都遭遇了口碑的滑鐵盧,《長城》片方給影評人發了律師函,《擺渡人》監制王家衛動員了半個電影圈寫下“我喜歡”挽救口碑,《中國電影報》則發文質疑豆瓣電影評分失信。以上種種,似乎透露出整個電影行業的某種焦慮,尤其是在今年票房增速明顯放緩的當下。
昨天,博納總裁于冬在對2016年電影行業進行“年終總結”時,說了這樣一番“語重心長”的話:“電影市場其實沒有什么虛假可言,最大的真實來自于我們的觀眾買票,這個票房就是一張張的選票,所以當大家擔憂出現的時候,其實更提醒了我們所有的人,做電影要有敬畏之心,要能夠認真再認真,對觀眾要充滿敬畏。”
《羅曼蒂克消亡史》
昨天,2016騰訊娛樂白皮書正式發布。根據11.5萬份問卷調查顯示,今年的國產電影只取悅了3.7%的樣本用戶,43.8%的人表示不滿意。46.9%的樣本用戶今年去電影院的次數減少,而在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中,85.57%的人表示“好電影少”是主要原因,“看視頻網站”和“優惠票少”分別占23.8%和21.55%。
《中國電影報》昨天發文質疑豆瓣、貓眼的電影評分體系,并認為,“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但騰訊的問卷顯示,對觀眾選擇電影影響最大的是“親友推薦”,占到62%;其次是“權威媒體報道”,占53.1%;然后才是垂直類社區打分(34.8%)和20.4%(微信公眾號推薦),而微博大V推薦僅占12.5%。
根據媒體評論、社交網絡評論及垂直網站評分加權分析,白皮書總結了2016年的十大口碑電影,分別是:《寒戰2》、《路邊野餐》、《我們誕生在中國》、《七月與安生》、《追兇者也》、《湄公河行動》、《驢得水》、《我不是潘金蓮》、《塔洛》和《羅曼蒂克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