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拿《中國式相親》和同為在東方衛視播出過的《新老娘舅》對比。的確,兩檔節目都用“獵奇”的姿態,粗暴呈現了今天還根植于某些人意識中的陳腐觀念。但就節目設置而言,《中國式相親》更加“出人意料”——首先就是肯定了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基本的陣營就是,父母陪著兒子相親,一家子人對勢單力薄的一位姑娘挑三揀四,主持人金星在一旁煽風點火。節目一播出,一邊倒的罵聲是少不了的,基本都是針對男嘉賓奇葩的父母,“直男癌”、“媽寶男”、“厭女癥”是高頻率評價詞。但是對于節目組而言,火爆的話題度是需要達成的目的之一。至于造成的社會影響如何,并不在節目組考慮范圍。
當然,電視節目的教育引導功能,在今天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和市場壓力下,已經大大弱化。相對于純粹娛樂的綜藝節目——奔跑、挑戰、競技,就是讓你不走心地樂一樂,頂多糅雜一些正能量的“雞湯”,這些都沒問題,盡管看完了腦子依舊一片空白。但《中國式相親》這樣刻意制造矛盾的節目,只能用“居心叵測”來形容。
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這個節目里讀懂中國”,但《中國式相親》卻是扎實打臉。想要“讀懂中國”的媒體平臺不少,如果是在深度新聞節目或報道中,“讀懂”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大量采訪、調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客觀公正。但當一檔節目真實性存疑——比如嘉賓們被扒出的身份和節目里不符、編劇痕跡明顯——比如那位“高級營養師”朗誦一般地拋出的那段“金融專業術語”、然后兒子拋出一段弗洛伊德理論的戲劇化情節,打死我也不信沒有經過排練。所以我們淪落到需要在“真人秀”里讀懂中國嗎?
實際上,這樣的奇葩相親節目,是市場主導下的電視節目的必然產物。越是有話題度,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越高。在全媒體時代,話題度甚至能對一檔節目的生死存亡起決定作用。今天的電視綜藝、真人秀節目(包括今年層出不窮卻毫無精品的網絡綜藝)之所以越來越沒底線、秀下限、打擦邊球,其實都在這個邏輯下。話題導向在節目中的畸形體現各有不同,不管是打著“選妃”噱頭的某網綜,還是拿社會新聞炒作的衛視真人秀,不娛樂也不雞湯,完全是在挑戰社會倫理和觀眾的情感共識。
用一位知乎用戶的話說,就是:千萬別拿這種東西當真事分析,沒有任何意義,這就是一場以“相親”為名義的真人秀。演員們,謝謝你們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