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快樂男聲》
《中國有嘻哈》
《中餐廳》
《明日之子》
暑期已經過半,綜藝市場多檔新的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均已跟觀眾見面。其中,網綜的關注度和話題量表現十分突出,多檔節目躋身播放量“十億俱樂部”,吸引大批觀眾持續收看及熱議。相對而言,電視綜藝表現平平,除了少數作品外,有的被寄予厚望的“綜N代”收視成績不如前作。為什么網絡綜藝能在這個暑期檔突圍?節目內容的多樣性和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或許是它們的突圍利器。
多檔選秀類網綜以“另類”走紅
今年,暑期多檔選秀類綜藝走紅。其中,《2017快樂男聲》《中國有嘻哈》等節目播放量均已突破十億次,躋身“爆款”之列。在話題量上,兩檔節目也十分搶眼。
談到對今年選秀節目的印象,有觀眾認為,《2017快樂男聲》顯得相對另類,這里不以唱功論英雄,也不用靠“說出你的故事”來博眼球,選手在節目錄制的“營區”里自由自在,甚至可以在比賽間隙隨意“睡覺”。
看似沒有波瀾的節目卻造出了多個當紅選秀新星,趙英博、尹毓恪、黃榕生、養雞、魏巡、王南鈞等多位選手在網上都斬獲了超高人氣。而且,今年“快男”的“音樂召喚師”陣容也出人意料,李健、羅志祥和陳粒搭配,沒有所謂的“流量擔當”來拉點擊率,但這三位召喚師也召喚出了存在感,加上臺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挑食少女團”,給節目提供了不少火花。而且,節目的賽制也經常在變,對觀眾來說,跟以往不一樣的選拔方式,“變化多端,雖然一開始有點不適應,但確實挺新奇”。
說到另類和新奇,有觀眾認為《中國有嘻哈》所聚焦的說唱“讓我突然了解了這個音樂類型和這批音樂人”。《中國有嘻哈》帶火了“freestyle”這個詞,近期還讓“我覺得OK”等成為大眾使用頻率極高的表情包,也讓大眾開始接受“說唱音樂”及其主張的文化和生活態度。最近,連其他音樂節目都來蹭freestyle的熱度,讓人會心一笑。
其實,以說唱、街舞、涂鴉、DJ打碟、服飾為標志的嘻哈文化,在歐美和日韓已經成為一種街頭時尚。這種潮流表現在《中國有嘻哈》節目中,就是大T恤、棒球帽、金鏈等元素,而他們表達“隨性”、“自我”的方式就是直接表明態度。對很多不了解說唱的觀眾而言,節目不僅可以跟“有趣”掛鉤,還能了解說唱文化。
電視“綜N代”難成爆款
相對于網絡綜藝的異軍突起,暑期檔播出的電視綜藝的關注度似乎不盡如人意。近日收官的《七十二層奇樓》、正在播出的《來吧兄弟》等雖然都有不少明星嘉賓加盟,但都未能成為“爆款”。
事先被觀眾寄予厚望的若干“綜N代”,關注度也呈現下滑之勢。《極限挑戰3》《我們相愛吧3》《花兒與少年3》等的收視表現均達不到觀眾的期待。記者獲悉,接下來還有“綜N代”作品跟觀眾見面,如湖南衛視將推出最新一季的《我們來了》。據悉,在新一季節目中,汪涵將第三次加盟節目擔任“全能隊長”。嘉賓方面,關之琳、蔣欣、宋茜、唐藝昕等將和素人嘉賓一起,感受更多別樣的中華文明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新穎的《中餐廳》自播出后受到觀眾熱評。《中餐廳》第二期延續首播熱度,收視率繼續穩居榜首。節目中,中餐廳正式開始營業,黃曉明除繼續和趙薇互嗆不斷、歡樂不斷外,還大秀英文攬客、服務客人。與此同時,張亮的廚藝、趙薇的“同款”都在網絡躥紅,有網友認為節目“真實好看”,“挺好玩的,可能嘉賓之間太熟悉,所以大家沒有隔閡都很放得開”。還有網友開玩笑說,看了《中餐廳》“按捺不住一顆當大廚的心”,跟著節目學做菜,“說好看真人秀怎么就變成了看美食節目”?
頭評
“套路”之外,還有什么?
莫斯其格
有分析認為,對綜藝節目來說,從“爆款”拓展成“綜N代”是實現一檔綜藝價值的必由之路。確實,“綜N代”一直以其龐大的粉絲基礎持續霸屏。但是,“綜N代”走到第N年,創造力還在嗎?新鮮感還在嗎?“熟悉的配方”還能抵擋觀眾的審美疲勞嗎?
對觀眾而言,看多了同類節目,其中“套路”早已耳熟能詳,因此,再次看到“綜N代”的現身,又或是同類節目,把新一季跟曾經的節目作對比是不可避免的。從新一季節目中希望獲得一些驚喜,也是自然的事——觀眾很想知道,“套路”之外還有什么。可想而知,當“綜N代”無法給予觀眾新鮮的刺激,沒有更好的環節設計,又怎能持續留住觀眾?
所以,暑期檔網絡綜藝和部分新模式電視綜藝的突圍,靠的正是節目的多樣性和節目展示給觀眾的新鮮感。內容、模式、陣容、態度等各方面的“反套路”,擊中的是觀眾“嘗新”的愿望。
相關鏈接:
《明日之子》三大星推官首同臺
楊冪:有些人站在那里已是明星
《明日之子》三大賽道13強集結完畢,前晚上演了13進11的終極之戰第一場,楊冪、薛之謙、華晨宇三大星推官首次集結。
《明日之子》美顏賽道此前是三個賽道里最不被網友看好的,楊冪在終極戰上霸氣地回應:“實力可以靠后天去努力,可長相和氣質是天生的,有些人站在那里已是明星。”
當晚,13位選手共同爭奪11個晉級名額,最終,薛之謙領銜的盛世獨秀賽道的5位選手全部晉級,楊冪與華晨宇的賽道各晉級了3位選手。(全媒體記者 林芳)
策劃:蘇蕾
撰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