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古橋成了返鄉的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攝于屏南縣萬安橋
鄉村房子建得越來越漂亮了。記者攝于三明樓前自然村
濃霧鎖路,返鄉者只能在收費站前等候。攝于浙江永康 濃霧鎖路,返鄉者只能在收費站前等候。攝于浙江永康
每個人的根都在故鄉!春節期間,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紛紛回到了各自的家鄉。作為一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每年春節都會迎來一場潮汐:大批的外來人員在年前返鄉,猶如退潮,在春節過后,他們又陸續回到石獅,仿若漲潮。在這場由中國傳統習俗牽引的潮起潮落中,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新鮮事、路上見聞、家鄉變化等消息也被帶到了石獅。而春節期間,本報多路記者也返回了家鄉,他們又有哪些見聞呢?且看本期的專題報道:記者返鄉記。
路上的“泡面客”
大年初一,我與兩個內兄一起,三個家庭駕著兩輛車一路向北。目的地是妻子的家鄉江蘇常熟。
為了這次返鄉,妻子與嫂嫂做了不少準備工作。隨車帶的食物除了油炸和醬鹵外,還買了兩大箱的桶面。過年還吃泡面?看到這些食物,我有些疑惑,但很快我就佩服妻子的“先見之明”了。
當天中午,剛出福建地界,我們在一個服務區休息。此時,服務區里人滿為患,全都是自帶煎炸食物,外加泡面。我拍個照片,發到朋友圈,朋友不解,含蓄地發個問號;直白的,問:咋了,大年初一吃這個?于是,我告訴朋友:滿路盡是泡面客,因為天氣好,今年過年宜出行。
沒有料到的是,初一夜宿杭州西湖邊上,仍然找不到吃的,仍然只能泡面,幸好,有個食雜店開著門迎客,便買了幾瓶啤酒過節。
一路向北,走走停停,初三傍晚,才到常熟。所品嘗的食物也從泡面“華麗變身”為常熟的美食。
常熟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代有名士。富庶之地,對飲食的追求也是力求精致。常熟美食,雖然早有耳聞,但真正見識,仍然訝異。
初三晚在二舅舅家,幾家人圍坐兩桌,不喝酒與喝酒的各據一桌,我已二兩白酒下肚,眼看著也吃了十幾道菜了,在廚房忙活的舅媽端出菜來,說上菜了。敢情這才上的第一道菜?原來前面上的全算冷盤,后面上的才算熱菜。二舅說:沒什么,就家常菜。
次日中午,是大舅請吃飯,安排在一家酒店里,我算了一下,冷盤12道,熱菜12道。冷盤有豬、牛、魚類及素菜,熱菜與閩菜福州菜接近,只是不放蝦油,也不放辣椒,但干菜幾乎都放糖。
這么多的菜不怕吃不完浪費嗎?其實不浪費,除了一兩道菜吃不完打包外,其他菜基本吃了,不是我們有多能吃,是那菜本來就精致得像藝術品,所有的菜,都質高而量少,只適合輕嚼慢咽,不宜大快朵頤。這與江南人細膩的個性很接近。也有例外,比如喝酒,在二舅、小舅家喝酒,就拿碗盛酒,也可以喝得很豪爽。
想想很有意思,日行兩千里,過年的體會,居然可以縱橫數省。
一條新路帶來的興奮
每年回家,一想到從縣城通往家鄉的那段道路,心里就發怵。但今年這段路卻成了所有回鄉的人朋友圈中熱曬的內容。
我老家在屏南縣路下鄉,鄉村離縣城三十多公里,這不長的一段距離讓村里人飽受顛簸,也讓每年返鄉的人們“望而生畏”。因為這段路彎急、坡陡不說,路面還坑坑洼洼,加上不少路段有一邊都是深谷,兩車交會時雙方都得小心翼翼,一些更窄的道路,則只能容許一輛車子通行。遇到雨雪天氣,許多新手都不敢開車走這段路。以致每年春節回家時,一些自駕車返鄉的游子只能請家中的“老司機”來縣城幫忙開車。
但這些,在今年春節前都成了歷史。
在2016年元旦過后,家里人便在電話中開心地告訴我,“新路通車了!”這新路指的是屏南縣通過建甌的二級路。印象中,這條路開工建設多年,進度較慢。每年春節返鄉時,總聽到人們的期盼聲“不知道明年回家過年時能不能通車?”
臘月小年當天,我從石獅駕車出發,從沈海高速轉向京臺高速,經古屏路回到屏南縣城后,便馬不停蹄地朝家鄉駛去。沿著省道303線走了十余分鐘便來到了前汾溪村的大橋上,隨后便駛上新建的二級路。但見道路寬敞,路面為水泥路面,尚未施劃標線,路邊時不時看到一些工人正在修建護坡。我的行車速度在60km/h,感覺十分輕松。而如果是舊路的話,車速一般只能在20km/h左右。一路上,坐在車上的孩子也十分興奮。“終于不用再一路顛簸了!”他說,在他印象中,回家的路是最難走的。而這次路好走了,他開始留意起四周的風景,時不時指著附近的山林、遠處的溪流,感嘆說:好美!
新建的路少走了許多彎路。幾分鐘后便來到了一條隧道口。路邊有幾輛外地籍的車輛停在路邊,幾名青年男女正拿著手機對著隧道口拍照。認出其中一名是我的堂親后,我便放下車窗和他們打了聲招呼。穿過隧道,迎面便是路下鄉了。但見村舍錯落有致,一條大河繞村而過。我看了下時間,從縣城到這里只花了24分鐘,整整比去年走這段路節省了40多分鐘。
“以后去城關很方便了,有什么事可以隨時去,感覺我們這里已經成了城市的郊區。”回到家中,父母親開口和我聊的也是關于新路的事情。遇到親朋好友,大家熱聊的話題也都與新路有關。聽他們說,新路開通后,許多老人特意讓孩子載著他們在路上看了幾個來回。而一些原本在縣城工作的人,也經常傍晚時回到家鄉。
新路讓出行變得更便捷,而它給沿線鄉村帶來的興奮與期待,或許只有村里人才深有體會。
首次跨省自駕回家過年
當春運遇上過年,對于家在湖南的我來說,每一次的回家都成了一件鬧心的事兒:坐動車飛機,秒不到票還不能直達家門口;坐汽車,那種一坐就是近20個小時的滋味實在是讓我想起來就后怕。
正犯愁選擇坐什么回家時,弟弟打來了電話,說正好提前放假,我隨口說了一句,來石獅接我吧,我們一起自駕回家過年。沒想到弟真來接我了。
出發前幾天,我開著車去做了保養,聽了弟弟的建議,給車子裝上了行車記錄儀。出發前一晚,我又前往加油站,給車子加滿了油。怕弟弟趕車辛苦,出發當天,我沒有太早叫他起床。大約上午9點,我們才從石獅出發。
當日上午10點左右,車子正式上了泉南高速,或許是因為提前了幾天回家,從福建至江西的高速路上,一切都很順利,沒有遇上堵車。直至晚上7點左右,在湖南的一個服務區內等候加油,排成長龍的加油隊伍,將我們回家的進度往后又拖延了一個多小時。所幸的是當晚在湖南的天氣還算可以,只遇上了小雨。晚上11點半左右,順利抵達。
全程1100多公里,我們花了14個小時,耗油300多元,過路費近600元,合計返鄉總費用九百多元。一路上,都是弟弟一個人開車。弟弟告訴我,這一趟自駕行程下來,比他預想的要輕松。另外,我了解到,當時從晉江坐直達老家的汽車一人費用為510元,兩人合計需花1000多元。不止錢比自駕花費高,時間也比自駕時間要長。這也讓我回想起了前幾年坐汽車回家的情形。
有一年,回家路上遇到交通事故,在路上被堵了五個多小時,在車上待了一天一夜才到。有一年,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張動車票,然而一個人拖著兩個行李箱,從石獅搭車前往泉州動車站,花了六個多小時到達長沙南,卻又因沒有買到從長沙直達老家的車票,而被迫在長沙住了一晚。因為以上的種種經歷,讓我對春運有了恐懼感。而此次的自駕,雖然比預期晚了一個多小時,卻還是讓我這個在外的游子,感到返鄉之路變得不那么難。
鄉村新村建設期待新風
紅色坡屋頂、雙拼農家墅、舊村變新村……時隔兩年再回鄉,我的家鄉、位于三明與永安交界處泉三高速旁的樓前自然村已今非昔比,40余幢80多戶新樓房拔地而起,絕大多數村民趕在節前搬來新房。伴隨著新年的陣陣爆竹聲,這座閩北小村沉浸在無限的歡樂之中,今年春節似乎要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春節都來得熱鬧。
作為漂泊異鄉多年的游子,盡管因為經濟原因,自己在新村的房子仍在打地基,但心里也隨著鄉親們的喬遷激蕩著莫名的興奮。是呀!鄉親們告別了不知居住了幾代人的傳統木制風格老宅,陸續搬入了紅瓦磚制的現代農墅,將來還會有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及村公園,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春節一過,一張接一張喬遷宴帖的到來,令包括記者在內的鄉親鄰里們高興不起來,夢寐以求的新村變得不再那么親切。
“初五我家搬房子擺桌,請你們全家!”“正月十五我家請,你一定要來!”……春節剛過,家里就收到四五張請柬,按一個紅包200元算,份子錢就得上千元。家人告訴記者,這個情況節前就已經開始了,東家請完西家請,鄰居家請完、親戚家請,全村鄉親扎堆請喬遷宴,即便嫌不回份子錢也不能輸了面子,其實,這對于絕大多數鄉親們來說,不是一筆小的經濟負擔,何況是在剛建完新房之后。
嚴格來說,樓前并不能算是一個富裕村,村中交通不便、沒有支柱產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了城,有的進城到工廠打工、有的遠赴內地開沙縣小吃,村里的田地大量撂荒。但在新村建設的號召下,基于離鄉不離土的樸素情感,走出樓前的樓前人,并不吝于將打拼所得的辛苦錢用來建新房,哪怕只是老宅基地換新宅基地、建房補貼也是象征性的。于是,貸款也好、借錢也罷,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家里寬裕的豪華裝修、經濟不好的沒裝修或半裝修,少則20來萬,多則超50萬。坦率地說,不少鄉親建這幢新房遠遠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經濟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于攀比心理、出于臉面難舍,不思節約而扎堆宴請,反而成了“甜蜜的負擔”。“家里有經濟能力請客,就莫收紅包”、“親戚朋友請來就好了,別全村都請”……這樣的聲音雖在鄉親們心里,卻鮮有人說出口。離開家鄉返回石獅時,父親又收到了兩張請柬,他很為難但又很無奈,我也不知該如何安慰他!
新村建設,讓一座沉寂多年的凋敝山村重新煥發出生機。這是令人高興的事,畢竟鄉魂、鄉情要存續。但我更期待的是新風吹來!
機場成游子最熱話題
“聽說武岡機場今年就要試飛了!”這是我的家鄉武岡市今年最熱門的一句話。在記者返回家鄉期間,與親朋好友聊天時,有關機場的話題總是特別吸引人。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一看這個在建中的飛機場。2月10日13時許,弟弟開車載著我和老爸、二姨父去了一趟機場。武岡機場位于汽車北站方向,而我家住在東站附近。因為提前聯系了一個在機場工作的項目負責人,并踩點了路線。所以當日下午去時可謂輕車熟路,從我家開車到機場連接線的位置大約需要二十多分鐘。
因為機場連接線還未正式通車,去機場建設基地時,我們還無法體驗這條道路,只能繞行,但也只花了四十分鐘便來到了機場建設基地入口處。在那里,我看到旁邊停著不少外地牌照的私家車。“春節期間,幾乎每天至少有二三十輛私家車載著家人前來參觀。”一位在機場建設基地值班的工人告訴我,武岡機場于2014年12月26日舉辦了開工奠基儀式,歷時一年多,現已基本完成場內土石方工程量和場外配套工程建設等,2016年將接受試飛和投用,并將成為湖南省第六座民用機場。
我去過不少機場,但我敢肯定,沒有哪一座機場會讓我如此興奮。明年春節,或許我就是乘飛機從晉江機場直飛武岡機場了。如此想來,家與石獅的距離一下子就變近了。(記者 楊朝樓林春凱 劉曉娟 林恩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