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訊 過去半個多月,英國女孩安妮的書《THE CITY OF SPRINGS》,在泉州火了。
“這部游記是百年前泉州歷史的一個縮影,解讀其描述,很多情節歷歷在目,有些曾經熟悉的風俗、建筑、情景也在不經意間離我們遠去。每個人滋味各不相同,卻應該引起人們的沉思。”
潘威廉和他捐贈的《泉水之城》
1891年,顏大辟與惠世醫院首屆醫師班學生合影
潘威廉收集的外國人寫閩南的書籍
1895年,惠世醫院女病房小兒疫苗接種日
1906年,惠世女院醫患合影
“安妮從一個年輕女孩單純的角度出發,通過細膩的文筆,描寫泉州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在看的同時,像是穿越回去那段歷史時期。”
“安妮講述了當時泉州的街道、建筑以及生活習俗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本地文獻記載所缺乏的,它豐富了研究泉州那段時期的資料,對了解泉州那段時期的歷史真實情況很有幫助。”
我們還發現,這本書在過去10年間,曾出現在泉州的多個地方。2006年,美國人潘威廉曾將這本書捐給泉州,海都記者回訪潘威廉,揭開了這本書與泉州的一段不解之緣,“應該讓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這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
隨著《THE CITY OF SPRINGS》最后一篇譯文出爐,由本報聯合石獅市博物館推出的“古城記憶·百年前的泉州”系列策劃將告一段落,這里要感謝省內外10多名志愿者的傾情加盟,為我們翻譯這本書,尋找書中好看的故事。我們將把志愿者的譯文提供給石獅市博物館。有個好消息,英文版的中文翻譯出版工作,已納入石獅市博物館2016至2017年度研究課題計劃,翻譯專家已進行初步洽談,預計今年7月啟動。
洋醫生治好白內障 被認為擁有“神力”
□《THE CITY OF SPRINGS》第十二章譯文 醫療工作(節選) □翻譯志愿者 Francis,泉州本地青年
1881年是一個很有紀念價值的年份,這年醫療布道中心在泉州成立。
一旦熟悉當地的語言,醫生們就可以在里面工作,不用等到醫院落成。醫生在大廳里對患者進行診斷,手術在庭院中進行,里面的花崗石板有時作為手術臺。
醫療中心一直很緊張,任務繁重,尤其剛開始的時候。醫生們單槍匹馬地工作,還要培訓傷口包扎人員和配藥師。城里還有幾公里外的患者蜂擁而至,在應付他們的同時,醫生們還要找時間對學徒進行透徹、有系統的醫療訓練。醫生都得身兼多職,在沒有同行會診討論下,困難的手術就得進行,所需求的協助和醫療器材都難以弄到手。
成功的案例將會帶來更多的患者。一次一個白內障患者過來,醫生成功地進行手術,患者很滿足地回到他的家鄉村子。說得委婉些,村子人都很震驚,醫生就被認為擁有“神力”。這樣所有村子里眼睛不舒服的人都向城里來了。最后,醫生會發現有些人被治愈了,有些人或多或少好轉了,還有些是無法痊愈。有些患者可能是頑疾,已經失明多年。當醫生告訴這些患者他無能為力時,他們肯定不相信醫生。他們會拜倒在醫生前,醫生立刻叫他們起來。然后他們會以金錢或者各種不靠譜的允諾,來祈求醫生治愈。終止他們的希望是件很為難的事情,他們必須了解“治愈”這個奇跡不是靠醫生的“神力”,而應該是靠醫生的能力。醫生不是看誰出價最高才選擇給予治療的,醫生的能力也受限于當前醫療水平。
我們的醫生在一次霍亂肆虐時救了很多人。
【解讀】
租民房建醫院 還設小兒疫苗接種
“福醫二院是泉州最早的教會醫院。”福醫大附屬二院圖書院史館主任黃方說,安妮在文章提到的就是二院前身,叫惠世醫院,是1881年由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教會醫生顏大辟到泉州創辦的。
1882年,顏大辟在連理巷租用民房,在那建起惠世醫院,由他擔任第一任院長,1889年募集了8000美元在那購地建起院舍,“惠世醫院初創時有30張病床,設有內外科,同時分設男女病房,臨床業務除日常工作外,還有小兒疫苗接種。”黃方說,顏大辟在辦院的同時,也招收學徒,首批招收5名,教學模式上改良了師徒傳承,采用半工半讀的模式,上午跟班查房、看門診,下午上理論課、做實驗,“這些學生畢業后有的留院執業,有的自主創業開辦私人診所”。
永春分院首創女院 有全省首臺X光機
黃方介紹,當時的惠世醫院還首創了現代集團醫院模式,1888年在永春創辦了第一家直屬分院“永春基督教醫院”,1897年永春分院首創女院,擁有全省首臺X光機和發電機;1938年惠世醫院兼并了由基督教倫敦公會創辦的惠安仁世醫院;抗戰期間,惠世醫院還在南安設立分院。
“惠世醫院還和這些分院建立了雙向轉診關系。”此外,惠世醫院還在總院設立了“院中院”。1901年,在泉州西街裴巷辦了惠世女院,主要以婦內兒科為主,“蘇德安曾在該校學習,后來和她丈夫何大年創辦了永惠婦孺產科醫院,也就是泉州市人民醫院的前身。”不僅如此,惠世醫院還在1934年創辦了“惠世高級護士學校”,首屆分春秋兩季招生,共招收6人。黃方告訴海都記者,教會辦醫院,客觀上還對泉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泉水之城》與泉州的10年情緣
在我們展開采訪的時候發現,安妮寫的這本書,其實在過去10年間,也曾出現在泉州的多個地方,她和泉州一直有著不解之緣。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原館長王連茂透露,早在2006年就已經見過這本書,該館將書中的內容復印下來,同時還組織人員對其進行了翻譯并打算出版,可惜翻譯完最終沒能出中文版。海交館館長丁毓玲也透露,原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焜民,也曾組織人員對該書進行翻譯。
石獅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本書,本是在民間收藏者王先生手中。王先生告訴海都記者,之前有一位留學歐洲的朋友看到了這本書,并將這個消息告訴他,“這本書是一位外國人用英文描寫了100多年前泉州的社會狀況,這很少見,也很少有人聽過這本書,而且里面的許多照片也很珍貴,我覺得很有意義,便托朋友將它買下”。
其實,在王先生之前,已有外國人收藏過這本書,并把書捐給了泉州,他就是潘威廉。
【專訪】 “應該讓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
——《THE CITY OF SPRINGS》捐贈者潘威廉
2006年,廈門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國專家、教授潘威廉,將自己收藏的《THE CITY OF SPRINGS》捐給了泉州,并希望通過媒體,讓泉州人看看百年前的泉州。“我覺得這本書跟泉州有關,應該讓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這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談起自己捐書的初衷,潘威廉這樣告訴海都記者。
潘威廉出生于美國,是第一個定居廈門的外國人,也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定居廈門20多年,他已經成了閩南通,普通話說得可流利了。
潘威廉很喜歡閩南文化,為了了解閩南的歷史文化,他從十幾個國家收集了一兩百本外國人寫的舊書籍、信件、照片、版畫圖、繪畫、明信片,還有描繪歷史生活的資料,“100多年前,中國人很少會記錄自己的生活狀況,但外國人會,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筆記和照片記錄下來”。
“這些資料變得越來越珍貴,就拿安妮寫的這本《THE CITY OF SPRINGS》來說,當我得知有這一本書后,在美國找了很久,最后在網上搜索到了這本書,幾經聯系后終于買了下來,目前美國還沒找到第二本”。
“這么多年,只要看到外國人描寫閩南的舊書籍,不管喜不喜歡里面的內容,我都會買下來。”潘威廉說,有些書的內容他雖然不是很喜歡,但作者的個別描寫或者觀點會讓他覺得有意思。
談到自己為何對閩南歷史文化感興趣,他笑道,上世紀90年代他參演了中國的幾部電視劇,其中一部是關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他當時出演荷蘭的拿督,為了求證那段歷史,他就去找資料,而在查閱歷史資料時,又覺得閩南文化很有意思,慢慢就迷上了。為了研究閩南文化,他甚至回到美國,尋找一些曾在廈門傳教、經商或教學的老人進行了解,“很有意思,這些老人除了講英文外,還會講閩南語”。
這位致力于閩南歷史文化的外國人,2002年作為廈門市的發言人,為廈門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立下大功;2003年,泉州申報國際花園城市,他應邀擔任泉州代表團的主陳述人;2007年,他出版發行《魅力泉州》一書。
【反響】 “沒有進一步深入地描寫,比較遺憾”
——原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
安妮寫的這本書符合當時泉州的情景,從外國人的角度看泉州,特別是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描述了當時泉州的街道、建筑以及生活習俗的內容,這些內容是本地文獻記載所缺乏的,它豐富了研究泉州那段時期的資料,對了解泉州那段時期的歷史真實情況很有幫助。此外,安妮書中配的圖片也比較有價值,有一張拍攝到東西塔附近的房子,屋頂都是破損,就很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
該書也有不足之處,沒有進一步詳細、具體、深入地描寫,這是比較遺憾的。描寫的內容太廣泛,這也使其很多都寫得比較簡單。
“對研究晚清泉州,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原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
該書較為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泉州的社會狀況。這本書也挺有意思,如寫街道上的貓狗,還有人力轎在擁擠的街道里,如何巧妙地避開行人等。
泉州本地介紹泉州那段時期社會狀況比較少,也比較分散,而安妮寫的這本書卻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泉州當時的社會風貌,而且還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寫,這些都是比較少有的。這本書對于研究晚清時,泉州的歷史、社會風貌、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 為我們了解泉州的百年容顏”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
海都報對此事的持續關注報道,視角獨到,互動性強,做得很好,對于提高民眾對泉州地方歷史的關注度很有幫助。
這部游記是百年前泉州歷史的一個縮影,解讀其描述,很多情節歷歷在目,有些曾經熟悉的風俗、建筑、情景也在不經意間離我們遠去。每個人滋味各不相同,卻應該引起人們的沉思。
同時,游記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為我們了解泉州的百年容顏,盡管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其描述自有斟酌之處。但是,正是透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交集,讓我們更客觀、理性地去思考我們的文化狀態以及文化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時空背景。
另外,英文版的中文翻譯出版工作,已納入石獅市博物館2016至2017年度研究課題計劃,翻譯專家已進行初步洽談,預計今年7月啟動。隨著翻譯、注釋的結束,還將邀請泉州本土的專家和高校學者做相關考究和解讀。
“感覺很親切,像是穿越回去那段歷史”
——黎明大學外語外貿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王強
“古城記憶·百年前的泉州”欄目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同,我的多位朋友還打電話說,海都報這次報道了百年前的泉州,讓他們感覺很親切。安妮這本書從歷史角度看,很好地反映了清末時期泉州的社會狀況,填補了史料的不足。在前面三章內容里,可以反映出1840年之后泉州的航海貿易走向衰弱,因為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外國大量輪船停靠在廈門,而泉州的本土商船被輪船所取代。
另一方面,從文學角度,安妮從一個年輕女孩單純的角度出發,通過細膩的文筆描寫泉州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在看的同時,像是穿越回去那段歷史時期。安妮真實地描寫泉州那段時期的社會百態,可以看出她是真正地深入民間了解,這本書值得好好研究。(海都記者 林永清 李昌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