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祥芝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黨組織強有力的引領推動。”祥芝鎮黨委書記曾國志表示,近年來,鎮黨委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努力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團結帶領鎮村黨員干部找準目標定位,推動祥芝各項事業發展,在項目攻堅、強基促穩、產業轉型等工作中展現出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
在黨建這一“紅色引擎”引領下,祥芝鎮近兩年入選泉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首批特色小鎮扶持創建試點等新典型;解決一批征拆遷歷史遺留問題;創新“海上楓橋·祥芝樣本”多元調解模式;引進13個超億元招商項目……一個獨具魅力的漁港風情特色小鎮,猶如一顆璀璨珍珠,在泉州灣口熠熠生輝。
攻堅克難
以“拔釘子”腕力破解征遷難題
近日,記者在位于祥芝鎮的海洋生物食品園區項目現場看到,700多畝的土地已全部完成征遷和土地平整,5家企業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設。截至目前,園區已有逾40家企業意向入駐。
然而,海洋生物食品園區項目建設并非一帆風順。2017年初,該項目曾因征地歷史遺留問題,導致施工企業遲遲無法進場平整作業。2018年3月,鎮黨委召集鎮村班子成員開會強調:“項目能否順利建設,關系到祥芝鎮乃至整個石獅市遠洋捕撈、海產品加工貿易和冷鏈物流等產業轉型升級進程,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啃下這塊‘硬骨頭’。”
“把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好,既是鎮黨委的職責所在,更是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舉措。”曾國志表示,“一方面,鎮黨委專門成立由黨員干部組成的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工作組,建立黨員積分制,通過正面激勵和規范約束相結合,以‘拔釘子’腕力逐一破解影響項目落地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我們組織鎮村黨員干部沖在一線,進村入戶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訴求,分析研判癥結所在,尋找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鎮村黨員干部形成合力,海洋生物食品園區的歷史征遷問題迎刃而解。在鎮黨委引領下,祥芝鎮在一個半月內完成528個墳墓遷移、9個月內完成80多萬土石方平整,確保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隨著海洋生物食品園區征遷、造船區違規填海回挖整治、古浮大排檔臨時搭蓋拆除、祥漁安息堂拆除等幾個重難點逐一破解,全鎮黨員干部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明顯提升。2018年,在石獅市9個鎮(街道)中,祥芝鎮招商工作排名第一,財稅收入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目標,規上產值、固投等主要經濟指標完成率、增幅均位居前列,全年績效考核位列第一。
強基促穩
打造“海上楓橋”祥芝樣本
祥芝國家中心漁港現有漁船800多艘,漁業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伴隨著產業發展壯大,漁船碰撞、意外傷害、工傷事故、勞資糾紛等涉漁涉海矛盾糾紛日益凸顯。
針對這一狀況,鎮黨委組織建設以黨組織為紐帶的聯動服務網絡,積極推動漁港社會治理各方責任主體共駐共建,整合海洋漁業、公安邊防、信訪、司法、海事等多部門力量,形成了糾紛排查、受理、調解一站式服務。
祥芝漁業協會調委會就是其中的典型。在鎮黨委推動下,祥芝漁業協會通過成立黨支部,吸納黨員老船長、黨員企業家、黨員村干部等力量組成一支義務調解員隊伍,探索出“政府規范指導,民間廣泛參與,多元調解和海上救助雙修”的閩南漁港社會治理新模式。調委會憑借公信力和專業化調解,全鏈條、全過程地參與糾紛調解過程,直至調解順利完成。祥芝漁業協會會長、黨員蔡清筑介紹:“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實效。”
如今,涉漁涉海信訪問題到祥芝漁業協會調解,已成為祥芝漁民的首選。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協會共成功調解涉漁各類矛盾糾紛236起,達成調解金額2075萬元,且未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2017年、2018年調解成功率達98. 9%和100%,信訪總量逐年遞減,成為獨具特色的“海上楓橋”祥芝樣本。
展望祥芝鎮未來,曾國志表示:“祥芝將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圍繞‘一帶一港三園’發展思路,著力實施‘強基促穩’三年行動和‘實業項目趕超’行動,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泉州市首批特色小鎮扶持創建試點等建設,把祥芝打造成為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漁港風情小鎮。”(記者 吳宗寶 通訊員 蔡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