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方米左右,里頭一袋袋已經分揀好的各類廢品層層疊著如座小山,幾位奶奶正在分揀著地上的各類飲料瓶、紙皮……近日,記者來到了位于東埔三村的一個廢品回收點。這是蔡秀瓊、蔡勸、柯碧輪、郭勉真等幾位奶奶一起“工作”的地方。
這是一個愛心的出發站。獻愛心的老人平均年齡71歲,最高年齡80歲,她們少則堅持七八年,多則有10年。
“2011年,我和柯碧輪一起參與環保獻愛心工作,剛開始我們到家家戶戶里頭收舊衣服和各種飲料瓶、紙皮,因為都是村里人,大家都相信我們。”今年58歲的邱碧雙說道。
“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她們是在做善事、獻愛心,村里人比較近的都會自己送過來,遠一點的會撥打她們電話,她們再上門回收。”東埔弘洋漁文化館館長邱國凹說,只要有人撥打她們電話,無論刮風或下雨,她們都堅持出門回收。57歲的郭勉真和64歲的柯碧輪主要負責出門回收。郭勉真平日里需要照顧3歲的外孫,但她沒有因此辭掉這份“工作”,每天出去回收物品時,總是要帶上這個孫子。
物品一收回來,隔天,蔡秀瓊和蔡勸就要抓緊時間分類分揀,并一袋袋縫好口子。
記者在采訪時,75歲的蔡勸正在包扎麻袋、堆疊麻袋,動作麻利,邊干活邊哼著小曲,臉上洋溢著快樂。
“我們從大年三十忙到今天,一天都沒有休息……”今年78歲的蔡秀瓊說道。蔡秀瓊、蔡勸,年齡比較大,兩人負責分揀。蔡秀瓊的兩個兒子都事業有成。大年三十,蔡秀瓊的兒子心疼母親說:“大過年的,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悠閑地看電視、打牌,你也有條件這樣,為什么這么大年紀了還要去干這個活呢?”
“這樣做可以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覺得很開心……”蔡秀瓊說道。
據蔡秀瓊介紹,回收廢品可以凈化環境,又可以把賣廢品的錢捐給需要的人。每年的收入有10多萬元,幾乎都捐給需要幫助的人。去年村里有三個人患重大疾病,她們給每個人捐了5000元。此前,2008年汶川地震,她們捐了4萬元;2020年防控疫情,她們給村里捐了2萬元;2020年,分別給鴻山教育促進會和市殘聯捐了3萬元、2萬元。
“村里有這群老人后,村子變得更干凈了,村里遭遇事故或疾病的人還能得到她們的幫助。她們的善舉值得表揚。”一位邱姓村民說道。
如今,這群愛心老人有二十多人,她們都是當奶奶的人了。她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更多的人。(記者王秀婷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