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素來與獅有緣,尤其舞獅文化,在這里有著深厚而廣泛的傳統積淀,至今經久不衰,名揚海內外。不久前舉辦的石獅市第二十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期間,在第三場以“福見石獅”為主題的專場會演中,青蓮村新藝醒獅團與歌唱家們一同打造的《龍騰獅躍 福耀石獅》歌舞表演作為開場節目,揭開了整場晚會的序幕。精彩生動的舞獅表演,配合歌唱家優美的歌聲,迅速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引得掌聲不斷,好評如潮。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每個精彩的節目看似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背后卻離不開演出人員平時的刻苦訓練,付出很多汗水。近日,我們走進位于青蓮村的新藝醒獅團培訓中心,看一看他們精彩演出背后的日常訓練,有著怎樣的故事。
今年46歲的謝阿夾,是青蓮村的一位舞獅師傅。30多年前,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舞獅,此后便與舞獅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謝阿夾的帶領下,新藝醒獅團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演出活動。立志傳承發揚傳統舞獅文化的他,還專門成立了培訓中心,多年來已經培養出100多位學員,桃李遍布省內外。
謝阿夾的新藝醒獅團培訓中心,位于青蓮村老年活動中心一側。門前的小廣場是村里的一座廢棄籃球場,就是舞獅團隊員們開展日常鍛煉的臨時場所。
清晨5時30分,太陽還沒升起時,隊員們已經早早集合完畢。“因為早晨10時要到廈門進行一場演出,早晨的訓練主要是讓隊員們再熟練一下演出內容。”謝阿夾說,盡管老隊員們對于舞獅技巧都掌握得非常熟練,不過搭檔之間仍需不斷磨合,各個細節都需要配合到位才能保證演出最佳效果。
7時,太陽已經升起。謝阿夾讓隊員們把演出用的各種服裝道具認真檢查一番,裝車之后,向廈門演出地點進發了。10時,作為當天的開場節目,謝阿夾的舞獅節目現場吸引了很多觀眾。
14時,演出團隊從廈門回到石獅。謝阿夾說,因為下午沒有演出活動,團隊老隊員們可以進行休息調整。
17時30分,太陽西斜。謝阿夾組織新隊員進行舞獅技巧培訓。“這些小隊員省內的居多,也有江西等外省的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培養。”謝阿夾向小學員們演示了獅子的多種動作形態,站、跳、跑、臥要形神兼備,并對每個動作做了細致耐心地分解,以便讓小學員們可以跟著同步演示。
門前的水泥地面上,疊放著三張高約80厘米的方桌。“這就是舞獅人表演時的真正舞臺。”換上表演服裝,手持表演“繡球”的謝阿夾從地面一個跳躍站上桌面,動作輕盈嫻熟,毫不拖泥帶水。另外兩個隊員一前一后,擺好獅形架勢,跟隨“繡球”的舞動也躍上桌面。三人在一米見方的桌面上輾轉騰挪,動作配合默契。訓練過程雖然沒有配備獅頭,三人卻已將獅子的各種形態演繹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在新藝醒獅團培訓中心的門面宣傳牌上,雖然備注了醒目的“北獅”,但是謝阿夾多年前就主動研習了南獅技藝,并且在學員培訓中加入了南獅訓練元素。門前廣場一側豎起了十多根鋼管立樁,這是專門給喜歡南獅表演的學員們配置的。
18時30分,落日余暉里,謝阿夾和一位學員站在兩米多高的立樁上,或跳躍、或旋轉、或高舉,動作行云流水,令人稱嘆。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政策指引和推動下,包括舞獅文化在內的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演出形式和觀眾數量都在增加。“每次演出聽到臺下觀眾,尤其小朋友的喝彩聲時,我表演時就更充滿勁頭!”在謝阿夾看來,只有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傳統文化才能永葆生機,源遠流長。(王國良 李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