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我們在天德茶書院見到了資深茶人陳國義。年逾七旬的他,已是連續三年應邀到石獅參加茶文化交流活動了,一如既往的精神矍鑠、談吐優雅。陳國義直言很喜歡石獅,為當地茶友的熱情好客所感動,也為這里底蘊深厚的茶文化所折服。
在當代普洱茶的發展歷程中,陳國義必定是無法繞開的一個標桿人物,他的名字始終跟普洱茶經典之作“八八青餅”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今業已成為中國茶界的一段佳話。人們每每談起都津津樂道,也視能夠品飲到“八八青餅”為一種幸運。而近些年來,憑借著獨特的口腔感知能力和滋味記憶能力,以及對于品質、品級的定義與堅持,陳國義踏遍云南茶山,實地考察、學習、鉆研與實踐,體驗、尋找代表性原料,并加以儲存和積累,由此復刻歷史經典、開創茶品系列,在持續帶給人們驚喜的同時,亦積極地在國內外傳播中國的普洱茶文化,石獅便是其重要的一站。
泡法比較
觀察湯色
連日來,聞訊而來的茶友們擠滿了天德茶書院,陳國義都精神飽滿、孜孜不倦地給茶友們分享泡茶的秘訣并且暢談與普洱茶的種種相關,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早上10點左右,他就到茶室檢查整理并準備好當天所需的各項物品;下午2點前后,陸續有茶友來訪,這一時段主要用來進行面對面的品茗交流、答疑解惑;晚上8點到約12點,則是一天里面最熱鬧的時候,經常是人頭攢動,這時陳國義便會現場演示其所創立的“陳式泡茶法則”——“泡普洱茶,我離不開三件工具:茶撥、陶瓷蓋碗、紫砂壺。”他一邊說著一邊進行演示,只見他用陶瓷蓋碗沖泡一次,倒掉再洗,兩次洗茶過后轉至紫砂壺中,倒入一旁溫好的水,悶十幾秒倒出,一整套動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待其分好茶湯后,端起茶杯啜飲時,沉穩的香氣頓時鉆入鼻息,茶味在后鼻腔處淺淺地散開,暖意落腹。就這樣,三杯兩盞茗茶,便勾起了在場茶友的味蕾,也讓彼此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了。茶友們聽著講解、看著操作、品著茶香,不由得感嘆陳國義對于茶葉的專業、講究與細致。
審視茶餅
茶葉辨識
器皿挑選
陳國義說,盡管當下人們對于茶的種類偏好不同,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各有所愛,且主流的泡茶、飲茶方式也在不斷演變,從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點茶,再到明代以來的泡茶,各有擁躉,但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茶被視為中國的國飲,千百年來不再只是一片片散發芳香的樹葉,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陳國義看來,茶是有生命的,這份生命力來源于茶的包容之美、平和之美、恬淡之美、樸素之美、自然之美。如是,茶人愿意將自己的內心托付于茶與水的交融之中,由此感受生命的紛繁與美好。他始終認為,要以空白的心態去面對中國的茶文化,從而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辨別力、了解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學會如何去描述一杯茶的味道。而選茶、喝茶的心境和理念,也會借由那一陣陣的茶香散發出來,就像人生中的不同階段,感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越來越享受。有了茶,便多一分雅致,多一分時間感知的味道。
陳國義說,石獅現在大力倡導“五在石獅”,其中的“吃在石獅”內涵極其豐富,也可以延展至“吃茶”這一領域。因為,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也是生活日常,無論“賭書消得潑茶香”,抑或“前門情思大碗茶”,都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可以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而他現在所身體力行的,正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夠清晰地了解中國的茶文化,理解茶道內涵,愛上茶,從而享受美好的生活。(記者 李自涌/文 李榮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