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市有這樣一位民間手藝人,他運用精湛的堆剪工藝和修復技藝,構筑出建筑的“肌骨”和外飾,讓許多飽經歲月滄桑、“體質”斑駁甚至瀕危的民間老建筑,重新煥發光彩。尤其他堆剪出來的滴水獸,惟妙惟肖,美觀大氣,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老建筑歷史風貌。憑著30多年積累的良好口碑,每年找他堆剪和修復的客戶,遍布四鄰八鄉,有些建筑的主人雖然身在海外,也要托人找他修復。他就是鴻山鎮伍堡村的建筑修復手藝人——王名育。
11月16日,獲悉王名育正在對鴻山鎮東浦二村的一幢番仔樓進行修復,我們一起去看一看他一天的工作。
這幢1959年建成的番仔樓,歷經數十年風雨,盡管主體依然穩固,不過樓頂的瓦面、頂層的木梁以及二樓木質地板都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破損。紅磚和條石構筑的樓體,也布滿了一層灰白色的塵灰,透露著滄桑感,原本突出樓體的多組滴水獸,也已經殘缺不全。“房子的主人現在菲律賓,去年托人找到我,希望把這幢老房子修繕好。”王名育說,經過前期修復,樓頂瓦筒和頂層木梁都已做了更換,今天的工作主要是堆剪滴水獸。
早上8時,吃完早餐,王名育來到這幢番仔樓二樓的房間,這里也是他工作的地方。由于房子比較老舊,內部比較昏暗,因此即使是白天,也要經常開燈工作。房間里擺放了十多個已經制作好的滴水獸,有獅子、豹子、老虎、錦鯉、向日葵等多種造型。一張木桌就是他制作滴水獸的平臺。“這幢房子總共需要26個滴水獸,已經完成21個。”王名育將一個瓦筒擺在桌面上,然后用不銹鋼筋擰成動物的大致骨架纏繞在瓦筒上,根據造型走勢,用泥灰進行堆塑。不一會兒,一個猛虎造型便呼之欲出。
10時,王名育已經堆塑出5個滴水獸雛形。“泥塑要經過一段時間晾干,還要再局部修飾,就可以進行貼瓷片。”在房間的一塊區域,擺放了多個瓷碗。碗里盛放了多種色彩的碎瓷片。王名育選定了幾種瓷片,便開始用鉗子十分熟練地剪裁。隨著“咔咔咔”的一陣瓷片碎裂的聲音,原本不規整的碎瓷片,很快變成了或圓或方或尖的形狀。“剪每塊瓷片時,都要想到用在滴水獸的哪個部位,力求少浪費甚至不浪費。”臨近中午時,500多個鱗片狀瓷片已經剪好。
15時,王名育要給已經貼好瓷片的滴水獸涂彩。在二樓陽臺區域,他一手端著調制好的油墨,一手捏著細毛筆,給豹子點染斑點,給老虎描畫虎須,給獅子修飾利爪……其間,王名育還要不斷調整身體姿態,時而仰望,時而遠觀,每一筆畫的點染都力求呈現出動物最傳神的形貌。
17時,一天的工作臨近尾聲,王名育將放置在陽臺晾干的滴水獸搬回到房間里。這些制作好的滴水獸,每個重量近40斤。根據工作計劃,第二天還要對番仔樓頂端墻體外側的堆塑進行修復,王名育要爬到三層樓高的工作平臺上,用手機拍下已經殘缺的堆塑樣貌,晚上進行構思補全。(王國良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