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貿市場修葺一新,這座建設于1998年年底的農貿市場煥然一新,迎來了新的人氣聚集。這也是深埕村推進“小市場 大民生”建設項目、提高農貿市場“顏值”,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的一大舉措,讓群眾的“菜籃子”拎得安心。
記者了解到,深埕村農貿市場年久老舊,市場及周邊環境“臟亂差”問題嚴重。市場內部照明條件簡陋,地面大量破損,污水排放設計不合理,導致路面積水嚴重;攤位貨物擺放雜亂無章,占道經營現象嚴重;不僅對村民的購物及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也成為影響深埕村村容村貌的“舊瘡”。對此,深埕村在前期民意調查上,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把新型管理標準貫穿全過程,建立臨時過渡經營菜市場,盡量減少對經營戶的影響;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改造方案,真正實現“小市場,大民生”。
在此期間,深埕村拆除舊鋼結構大棚700平方米,合理規劃建設24個經營攤位,提升農貿市場排污、照明和供電系統,同時在攤位外側設置污水出口專門排污,整治農貿市場附屬綜合樓裸房問題,實現農貿市場整體“顏值”的提升,讓群眾“菜籃子”拎得安心。
此外,深埕村充分發揮農貿市場附屬樓資源優勢,實現“衣食住行”的整合,吸引本土鄉賢企業員工集體入駐,打造村財收入新動能,實現集體經濟創收可持續化,預計每年可為深埕村創造25萬元村財收入。
除了提升農貿市場的“顏值”,深埕村聚力共同富裕,利用農貿市場人流優勢,積極搭建錦尚鎮“零工市場”以及染整集控區深埕村招工聯絡點,搭起園區企業和本村剩余勞動力雙向就業用工平臺,累計推送盤活村莊閑置勞動力200余人,實現村民就業增收和企業招工“雙贏”。
從群眾生活小處著手,讓群眾得實惠、讓黨組織得民心,深埕農貿市場的“小市場 大民生”建設真正實現民生、經濟、社會等多方效應的“多贏”。(記者 邱育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