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埭和子英(岑兜)兩個村莊,至今仍流傳著“金埭頭 ,銀岑兜”的說法。據說,早期兩個村的村民漂洋過海謀生,給村里帶來了財富,這兩個村子也因華僑而遠近聞名。
華僑參與捐建的金埭村隘門
“過屋無不聞銀聲”的 金埭村
金埭,又稱“埭頭”。位于永寧南隅。東臨外高,北鄰永寧,南與梅林、港邊交界。因深滬灣海水環繞梅林半島,港道瀠回,漲潮似海,古時候商船可駛入永寧南門裝卸貨物。后因淤泥湮沒,年久失浚,成為沖積區,久而久之,村民稱之為“海埭”。而金埭位居海埭之首,故稱“埭頭”。明末清初,鄉民受戰亂禍害,官逼匪殃,紛紛跨海往南洋謀生,以求其生計。
據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的《金埭黃氏家譜》載:“十一世,潮光,字君輝,承階公之次子,生于康熙壬午年(1702)九月初八。配車宮蔡氏。……按:君輝兄弟幼失怙,家徒四壁。比長客游海外。昆季拮據,經營家計以半。卒能自立,構居祖里。”由此可見,金埭村在康熙年間已有村民出國謀生。
早期,華僑有牽親帶友出洋謀生的習慣,金埭華僑也不例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至嘉慶、道光初年,金埭村旅居菲律賓的華僑富裕程度已是令人矚目。《金埭黃氏家譜》又載:“十四世,泉奧公,字以妙,號清衍,系淵拋公次子,生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十月十三日……君少年往岷,命運多舛,稍遇亨通。……同心經營,掖族中子弟,各有生理職業。列肆(開設店鋪)在岷大橋頭,十其九,一時群稱之為‘黃家街’。”即,黃泉奧少年前往菲律賓,歷經坎坷挫折,后來事業順利,并扶持同族兄弟,讓兄弟都有自己的事業,在岷大橋頭的十家店面有九家是黃氏族人開設,一時被稱為“黃家街”。
黃念憶建造的三座古厝
對華僑文化頗有研究的李天錫向記者介紹說,至光緒三年(1877),該村黃當邦為購買華僑義山捐款170圓。19世紀后期,該村黃當鑒的土產商行、劉甚竹的柴寮(木材廠)在菲律賓做得風生水起,后有黃念憶創辦黃聯興鐵業有限公司享譽海內外,被稱為“鐵業大王”。還有四正電器商行等工廠、商行、企業30多家。據金埭村民介紹,黃念憶“起大厝”時,白銀是用船從呂宋運來的,并雇人用大籃子挑。有一次黃當鑒返鄉時,即隨身攜帶白銀就有9萬圓(其時每千圓為一擔,需90人次方可挑完)。
據稱,金埭村還流傳著昔日“過屋無不聞銀聲”的說法,可見其時金埭村民的富裕程度。因此,埭頭鄉被稱為“金埭頭”,并延續至今。
子英村一號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