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做三件事:種一棵樹,建一幢房、出一本書。”筆者在石獅永寧城隍廟看到一片樹林,看到莊嚴的殿堂,也看到一本《永寧衛城隍廟》。筆者看到的,是一份傳承,也是數百年來忠義的傳承,更是無數善念的延續,以樹、以建筑、以書籍為載體。
1遠近古今, 繁榮滄桑日月可鑒
航拍無人機冉冉向著高空上升,永寧城隍廟的整體格局漸漸呈現。其主體建筑格式為“三進三落”,中間有兩個天井及內石埕,外有大廣場。較為特色的是:主殿主神前有一座戲臺,其位于內埕上,不言而喻,其上戲劇表演的意義,便是為供城隍老爺欣賞,以示敬意。
永寧古城以軍事設施出現,始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其時當地建造水寨,以防海盜,有“永保安寧”之意,故稱永寧。元代時,當地置巡檢司。明代時,江夏侯周德興請旨修建衛城,得以批準。那時,永寧衛十分風光,其下轄今時的惠安崇武城、晉江福全城、廈門同安高浦、金門、廈門中左、安溪白葉城,共六個守御千戶所,并統轄祥芝、深滬、圍頭三處巡檢司,可謂周邊數百公里內最大的軍事指揮中心,曾一度與天津衛、威海衛并稱全國三大衛。
永寧城隍廟與永寧衛同年修建,明代時被稱為“鰲亭宮”。永寧衛奠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農歷五月廿八,當地百姓便把每年的五月廿八定為永寧城隍的生日,并年年舉行慶典。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永寧城隍為“忠佑侯”。
明代《八閩通志》記載,永寧城隍廟作為永寧衛最重要的附屬建筑,由永寧衛第一任指揮僉事洪海創建。正統年間(1436—1449),永寧衛知事王廉修葺;成化九年(1473),永寧衛中千戶所正千戶陳宗翻建。
清道光十五年(1835),梅林村鄉賢蔡名標等人捐資重建。新建左右回廊以奉祀二十四司監事官,增設戲臺,擴建中亭,配祀武略將軍、崇威將軍、糾察功曹、扶敕使者。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今日城隍廟之規模,居功甚偉。
《重修永寧城隍廟碑記》記載有蔡名標、李椿元、高希顯等從事閩臺兩岸對渡貿易的著名商戶,以及“施振美”“陳豐茂”“振袷”“邱合茂”“資源”“泉洽”“金順”“集源”“錦順”“蔡協興”“振瑞”“源益杉行”“紹成典鋪”“茂源典鋪”等30多家郊行、商號題捐記錄,甚至連貿易管理機構“永寧海關”以及駐防永寧的文、武官吏也都積極捐款。
光緒年間,石獅港邊村鄉賢佘馬堆前往菲律賓籌募資金,增修門樓,擴建前落回廊。至此,以中軸線為基準,由門樓、前殿、中亭、戲臺、拜亭、主殿和左右廂房組成永寧城隍廟建筑群。1996年,永寧城隍廟被公布為第四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一海為席, 數百年來交流不斷
海有多遠,閩南人的信仰就有多遠。600多年的光陰過去,一代代的永寧百姓帶著對永寧城隍的信仰前往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對永寧城隍更是尊重有加。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臺南、臺中、嘉義、金門等)地區皆有永寧城隍廟的分爐、分香,他們皆奉永寧城隍廟為祖廟。
1989年,臺灣鹿港城隍廟首次到石獅永寧城隍廟謁祖進香,永寧城隍廟為其祖廟。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臺灣信眾組團至少前往永寧城隍廟謁祖12次,而永寧城隍廟也9次以上前往臺灣巡安賜福等。鹿港城隍廟、臺南米街忠澤堂城隍廟、北臺中城隍廟、臺中豐原慈濟城隍廟、南投埔里圣賢太子宮等城隍信仰,皆為永寧城隍廟之傳承、分爐。
3 歷史傳說, 幾多風雨幾多晴
漫步現今永寧城隍廟內及周邊,可看到不少歷史遺跡,可聽見管委會人員及當地老人講述各種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據說,古時永寧衛東面臨海,永寧城隍廟則面向深滬灣,與城門方向不同。明清時期,永寧衛最高官府為“指揮使司”,其設府于東門,地勢較高,可俯瞰全城。永寧城隍廟坐北朝南,在其后方,可望見五虎山,其山海拔125.3米,如同永寧城隍廟的靠山。深滬有金獅山,與五虎山隔江相望,古人稱它們為“五虎朝金獅”。
不知是先有山名,還是先有永寧衛,或是為了鞏固軍事地位,從而造就山名。然而,此般兩相呼應、此種山海之局,似乎增加了永寧衛的軍事戰略地位以及人心所向的地位,給予百姓們安全感。
有個傳說則是關于將軍血,何為將軍血?相傳有一年,永寧衛失守,倭患在城內殺人無數,血流遍地,從而當地被稱為“血洗街”。一位將軍拼死反抗,最終難以抵抗,他只好懷著對城隍爺的信仰,在那一塊條石前向城隍爺祈求,并磕謝而亡,留下血紅斑點,從而被人稱為“將軍血”。
(洪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