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里街道群英中路西側進入,一幢幢糅合閩南特色和南洋風格的別墅,整齊排列,錯落有致。漫步其中,偶有洋樓里的茉莉花香撲鼻而來,駐足觀賞,每一幢建筑各有特色,洋樓聯排成片,在這一片富有濃濃時代風情的一磚一瓦中,有著訴不盡的鄉愁。
石獅第一個華僑新村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中國人出境歷史悠久,足跡踏遍世界各地。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華人始終與家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將西洋、南洋的文化帶回家鄉,與閩南文化相融,形成獨特的僑鄉文化,而僑鄉石獅的文化特色之一在于僑鄉建筑。20世紀50年代,華僑在海外艱苦拼搏,賺錢匯回家鄉買地建樓。華侖社區華僑新村就建設于這個時期。
八旬老人施能國是現今還住在華侖社區華僑新村里的一位業主,他告訴筆者,20世紀50—70年代,大批東南亞華僑歸國,為滿足華僑、僑眷興建住宅的需要,同時也為國家爭取外匯收入,福建地區興起建設“華僑新村”的熱潮。20世紀60年代初,作為重要的僑鄉,石獅政府在如今的華侖社區劃出地塊,每一幢建筑均按華僑的意愿進行設計,幫助華僑在家鄉建房,解決華僑落葉歸根的問題。
位于鳳里街道華侖社區的華僑新村,是石獅第一個華僑新村。據華侖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華僑新村建造的別墅共計12幢,業主分別為黃日環、施能運、吳村、莊繼仁、蘇朝恭、鄭亦生、姚維肖、李祖塔、李秋林、施清朗、施江水、施文壇等人。建筑大多數為二三層樓的花園式獨立庭院,環境幽雅。建筑風格有以南洋風格為主的洋樓,也有平頂樓房等。在施能國家中,筆者看到該幢建筑的廳房地面均以花磚或者紅方磚為主,是非常經典的南洋風格。
據施能國回憶,當年政府缺少外匯,于是專門劃撥群英路這一片農田用于華僑建房,許多華僑得知后,毅然籌集資金,攜家帶口回到家鄉,一心一意為石獅建設出力。當時,施能國父親(印尼華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于1961年從海外寄回12萬港幣,用于家鄉建樓。據施能國介紹,該幢洋樓的門、鎖都是從新加坡“漂洋過海”而來,而請的施工隊是晉江縣建筑聯社。
值得一提的是,華僑新村建成初期,一些老華僑還把南洋的飲食習慣帶回石獅。
華僑新村成為時代 的 代名詞
華英巷23號的二層洋樓在別墅群里極具代表性,其業主是旅菲華僑柯玉瓊。筆者從建筑的門楣上了解到,該小洋樓建于1963年。該幢別墅房屋建筑極具時代特色,大門楹聯“集體安居友好合作,新村氣象壯麗多嬌”,反映了房屋建造的時代背景。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柯玉瓊大多數時間均居住在菲律賓,房子長時間無人居住。盡管如此,庭院里仍然種滿各色花果,炮仗花、石榴、茉莉等都長得很好。前不久,還有投資人要向柯玉瓊承租該洋樓,用作庭院咖啡館,但柯玉瓊對于這幢洋樓有著濃濃的情感,生怕房子一旦出租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此事就此耽擱。
華僑新村建成以來,有的別墅是歸僑、僑眷自己居住,有的則出租他人使用,一般由僑眷或委托親屬托管。半個多世紀過去,不少別墅變賣易主,也有少數華僑的子孫后代居住至今。
在洋樓建成后,隨著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商業市場需求變化,華僑新村別墅群的功能也有很大的變化。據老石獅人回憶,當時大部分別墅都進行重新裝飾,砌起高高的圍墻,按照商業功能使用,或出售、或出租,一幢幢洋樓轉身成有情調的商鋪,失去原有的別墅群風格。
時代變遷,老一輩歸僑不斷老去,新一代歸僑逐漸搬離,商業市場也不再聚集于此,部分房屋翻建,有些產權易主,華僑記憶不再純粹,“華僑新村”從此成為石獅一個時代建筑特色的代名詞,但這里是幾代人心中無法抹平的永恒記憶。
(陳嫣蘭)